1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探究题素材苏教版文化思想(一)关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是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是仁义之道,是仁德,就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原则。强调为人处事有“度”,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应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就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后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5)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二)1、中庸之道:“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2、和而不同:“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探究题: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师过了头;商不够,还没达到。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过了头”与“还没达到”都不好。赞同孔子的评价。首先,“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现实生活中狂放之人,志向远大而不切合实际,过了头,不好;而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也不好,因为这类人做事情缩手缩脚,就像过份左倾激进的不好,过分右倾保守的一样不好。其次,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2(1)、中庸之道的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双方的协调和谐。详细补充:“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2)、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孔子认为作为一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子贡同样如此。3、“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中庸之道有什么现实意义?答:精神实质:(1)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2)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知权达变。(1)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2)它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不是无原则地调和。因此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原则:(1)讲求仁德,也就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2)强调为人处事有“度”,守正不偏,无过无不及。意义:中庸之道有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使之安定。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上选文中,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答: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我愿意与君子交往。(1)君子为人处事能做到“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2)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5、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之处。答:(1)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2)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答:(1)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2)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3.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答:(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①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②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③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2)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3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课本P68探究题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一课16.1章)、忠恕之道(五课4.15章、5.12章)、文质关系(六课12.8章)、“周而不比”(八课2.14章)、“群而不党”(八课15.22章)、“以直报怨”(八课14.34章)、“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章)、“求也退,故进之”(十一课11.22章)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