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题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为政以德篇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问:①如果从“义”和“利”关系角度来解读,孔子的观点是什么?重义轻利②你认同孔子的观点么?请做简要评析。认同。“信”即道德实践之一,孔子认为道德是超越物质的,它是政权建立和巩固的根本。不认同。重义轻利的观点将”义”和”利”机械地对立起来,以致后世儒家讳言利、排斥利,造成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重义”不一定要“轻利”,追求公利并非于“义”对立,追求私利也不能一律排斥。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问:①“草上之风,必偃”指的是什么?比喻小人受君子道德的影响而被折服、被感化。②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简析。2执政者要端正自己,以身作则。你要让别人服你,你自身就必修力求端正,才能以德服人。如果执政者连自己的品格都无法端正,又如何去匡正别人呢?3、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问:①以上孔子和有若的答话都鲜明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民本思想②孔子主张“富民”,又反对敛财,是否矛盾?简析孔子认为有民才有国,而基本的生活保障则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必要前提,因而让百姓“富”起来对国家的安定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物质财富往往是有限的,富人占有的多,百姓就得到的少。而且部分人“敛财”还会导致“均”的破坏。孔子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①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德治(或为政以德)社会。3②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不同。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5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①从材料中找出4个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②文中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意思是否一样?不一样。农民起义所提的“均”是“平均”之意,是站在穷人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孔子所提的“均”是指“各安其分”,即各个等级得到各自该得的部分,是站在富人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6、(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4②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③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克己复礼篇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①这段文字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本”“道”分别是什么意思?“道”是仁道,“本”是根本。②实行“仁”为何要以孝悌为根本?淡谈你的认识5孝悌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因此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爱的根本。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①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为什么?没有理解。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吾”,与孔子的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有天壤之别。②孔子在材料中所提的君臣父子的关系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否一致?不一致。孔子所提君臣父子关系中强调各个阶层都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要各司其职。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宋儒学家对孔子思想的极端化,强调君权、父权的绝对权威,是对孔子的曲解。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①以上章节中最能体现孔子“仁”“礼”观点的话是哪一句?克己复礼为仁②依据上述话语,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请简要评价。6礼是准则,仁是品行。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认为,仁的品行就是“克己复礼”。在材料中,孔子还强调一个人优良的“品行”要靠自身努力实践(为仁由己),人要不断地约束自己(克己)去回归礼(复礼),从而明确“归仁”的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③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不相同。“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宋代理学家将“克己”理解为“灭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①在上述孔子所言中摘录一个能表现孔子主要观点的成语名正言顺②什么叫“正名”?孔子为何把正名作为“为政”之先?正名:纠正各种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7首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孔子认为需要接受传统规范的礼来制约;其次,“正名”是孔子礼治的起点和前提,“名正”可以达到“言顺”“事成”“兴礼乐”“中刑法”社会成员各安其分,。6、(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①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犯上作乱②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3分)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乙)《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8这是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认为,孝悌就是仁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础。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知其不可而为之篇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①看门人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否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②你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简述理由赞同。这是一种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体现了一种坚定、执着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同时还是一种巨大的牺牲精神,为后世发展做垫脚石。这种精神无论在何时都有着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赞同。人要认清现实和自身实力,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要学会保存实力以待时机。仁者爱人篇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①上述文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你认为孔子的“仁爱”表现出哪些特点?(仁爱观)首先是“一以贯之”的“忠恕”;其次是由己及人,博施于民,能近取譬等;第三是注重“仁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③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孔子认为“圣”是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尧舜其犹病诸”。而“仁”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由己推人,“能近取譬”,便可以实现。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①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如何看管仲?子贡:仁者应该忠于主上,杀身成仁;孔子认为管仲是个仁者,“仁而无礼”。②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观点?10同意孔子看法。孔子“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究小谅小信。不同意。人无信不立,仁者更应如此。“仁”是仁德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而“忠”“信”是人与人相处中“仁”的具体表现。不忠于人,焉能仁于人?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①这两段都反映了仁者具有的基本品质是富有同情心②有人认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虚伪的仁德,你如何认为?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它不是一种伪德,它体现的正是儒家爱人也爱物的仁爱思想,具体表现为给万物留有余地的生态保护观。这种思想在今天有着非凡的意义,提醒我们善待自然,注意可持续发展,杜绝杀鸡取卵的行为。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孔子的对“仁”的实践主张和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有何区别?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以“礼”为原则和指导,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个人到整个社会,11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人互爱,利益共享,这在阶级社会礼是难以实现的。5颜渊、季路侍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