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与建筑环境艺术(2)景观设计原理(一)城市滨水区滨水酒店城市街区三.城市设计案例解读(1)系统、动态的城市设计观城市在今天被理解为一个系统,有着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功能。而城市规划是一个建立在对城市的理解基础上的系统的调控过程,是城市中复杂关系和不同人群利益的协调过程,更多的是一个政治过程,绝不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规划不是以技术蓝图为终结,而是一个多解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根据系统的反馈进行调整的动态的城市管治过程。(2)人性化关怀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而价值观和社会道义更确切地说是尊重和关怀普通人的价值观和道义,是这个生命过程中跳动的心脏和灵魂。(一)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1.总体目标:增强南沙现代而优美的滨水城市形象。构建提升南沙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规划策略。形成一套物质形体环境的规划框架以引导南沙的未来发展。设立导则以保护南沙的环境敏感区域。2.指导原则:在进港大道与蕉门河交汇处形成南沙的城市中心。规划中保留位于龙穴岛的港口。在设计中结合文化、历史、以及环境特质。保留原有开放空间成为城市结构的组成部分。将新的发展引入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地区。将建成区域与自然生态区域互相连接,保留现有村庄。构建一个连贯的功能系统以及开放空间系统,并服务于更大的都市规划框架。提供道路、地铁、公交、轮渡及轻轨之间的换乘联系。将原有的村庄和街巷纳入节点地区的整体规划中。在现存村落形式和空间模式的框架内进行更新,并加入新的内容,如艺术廊、工艺作坊、餐馆、音乐间以及容纳南沙地区特色活动的场馆等。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1.建立景观体系的基本架构——“绿轴”和“中心”规划将现状的山体、森林、河流、水道和特定的农业用地战略性地联系起来,形成整合的区域开放空间体系,即“绿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延续并强化了地域的景观特质;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用途。沿蕉门水道、凫洲水道、小虎沥水道和蕉门河均被保留为公众可达的开放空间。规划在龙穴岛北端设计了一个“景观之门”与南沙岛南端的景观点隔江相望。并提出了沿龙穴岛和万顷沙的连续绿带。另外,在小虎岛和黄阁地区,通过道路、水道等视觉和物质的连接强化了该区与整体开放空间体系的联系。城市设计土地利用&开放空间体系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2.虎门大桥/南沙岛东区节点设计——创造南沙地区的旅游度假中心:一处可以“玩耍”和鼓舞精神的地方沿湖北岸规划了一个重要的混合用地区,容纳零售业,休闲娱乐及商业用途。将这里建设成为虎门大桥区域的活力中心。将原有的村庄和街巷纳入节点地区的整体规划中。在现存村落形式和空间模式的框架内进行更新,并加入新的内容,如艺术廊、工艺作坊、餐馆、音乐间以及容纳南沙地区特色活动的场馆等。虎门大桥/南沙岛东区节点城市设计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3.城市中心区(进港大道与蕉门河交汇处)设计——创造南沙地区的活力中心在城市中心建立中心商业区。规划提出在沿蕉门河两岸设置新的混合型中心商务区(CBD)。而东岸则是混合使用的商业空间。在中心区周围建设居住区。居住区从北边、南边和东边围绕着CBD,最终在节点边缘与现有村落和环城绿带融合到一起。住宅发展按网格和街块加以限定,重新以塑造街道生活作为恢复地区活力的核心策略。城市中心区(进港大道与蕉门河交汇处)城市设计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4.灵山和横沥节点设计——创造南沙地区的滨水景观形象沿河岸布置公共设施。旨在增强居住街块与河流、及连续的沿岸公共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鼓励滨水区的各种活动。轮渡系统在重要的位置设置了渡口,船只往来于灵山与横沥之间,同时还可以经由蕉门河到达中心区。连接着居住区与开放空间的绿道系统提供了一个步行网络,强调了该节点独特的生活空间。灵山和横沥节点城市设计广州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与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创造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EDAW和KPF联合方案总体构思的概念比较清晰,设想的形态空间结构也突出了南沙作为滨水城市的特色。特别是在横沥端部人为地挖水堆山,设立高层建筑的作法,可以营造开放空间的开阔感。而且富有创意,在观念上比较新颖和大胆,确实能很好地起到突出滨水区标志性形象的作用。秉承EDAW公司景观设计一贯的高品质和细致精神,设计的景观空间和细部独具匠心,点睛之笔在方案中处处可见。“三个金三角”的作法,似乎也成为最大的争议点。如此大规模地对自然地形和滨水环境进行人工改造,短期来说,对地区自然环境会造成过大的开发容量的压力。从设计的效果图来看,所构建的“独特”景观看起来更像是纽约21km长的曼哈顿岛滨水区形象的翻版。并不符合南沙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河道与岛屿争辉,农田共村落并存”的南国水乡风貌。(二)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多中心轴线与湿地生态廊道相结合的景观结构强调对基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特质的挖掘利用,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如突出滨水区环境景观和基地内自然水体、湿地的保护与改造。尊重公共生活,创造结构清晰、层次明确、紧凑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提升开放空间的环境品质,塑造场所感。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完善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网络。道路分级明确,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弱化机动交通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同时提供充足的停车空间。重视规划发展的可适应性和弹性。多中心轴线——沿中轴线在重要节点创造一系列连续的具有不同分区功能特征的公共中心,共同形成多样化的整体城市环境。湿地生态廊道——是由利用现有地形改造而成的池塘水体及滨水湿地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体现了中心区独特的场所特征。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多中心轴线与湿地生态廊道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规划方案特色1.建立景观体系的基本架构——多中心轴线和湿地生态廊道设计通过沿轴线在重要节点创造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中心”来连贯中心区的各个片区。这些“中心”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整个大学城区。在发展中轴上“集合”了各种特色的公共场所。中心区的生态廊道贯穿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池塘水体(大部分已经存在)及滨水湿地环境,在现有地形的最低区域(鱼塘、洼地等)改造而成。它可以利用重力作用来收集雨水,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蓄水排涝系统,部分消解高强度城市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池塘根据自然地形位于不同高度,通过地下管道溢出控制和水位调节联系起来。生长着各种草木的软质边界(湿地)容纳着水位的持续变化,为动植物的生长栖息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多中心轴线与湿地生态廊道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规划方案特色2.形成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结构——统一而整合的“绿色走廊”系统最小化对现状地形的改造,尽量利用现有的基地条件。例如利用现有道路两侧的树篱形成地域特色。发展绿色的软质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少用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以及吸热材料。提供连续的绿色空间——鼓励自然生态廊道的发展。运用岭南的骨干树种统一大学城的绿化构架,直接或辅助塑造各街道和步行系统的特色。创造包括水体和绿地在内的连续开放空间系统——形成热量吸收器和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为景观开发和广州强降雨气候调节提供雨水保持系统。网络化景观系统——将滨江公园、生态湿地公园、景观林荫道、森林、保留绿地等景观类型发展成综合的绿色网络,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提供各种生态环境。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多中心轴线与湿地生态廊道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规划方案特色3.景观体系的连续性和联系性——大学城中心区的两大主要片区规划通过清晰的边界将大学城沿中央发展轴线分为各具特色的四个分区:研究园、生态公园、大学中心区和南部校区。城市设计调整了每个分区的既定边界,将关键的节点或中心焦点布置在每个分区的边缘,彼此通过强有力的联系和土地利用性质的延续与周边环境(河流、山丘、水塘)建立景观联系。在统一的景观体系之下,沿着边界布置的住宅可以很容易地和校园的大片住宅区相结合;可渗透和开放的街区网格也容易与周边的街区取得联系。在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布置了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管理中心、商业娱乐中心、博物馆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在轴线上,一条三层通高的半室内步行通廊将三层的商业活动空间联系起来,同时更向室外和湿地景观开敞,在不同的高度上一直延伸到南端的下沉广场,而与另一侧的文化广场相连。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多中心轴线与湿地生态廊道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规划方案特色4.景观体系营造适宜步行的城市尺度——具有最大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考虑到中轴大道在交通分流上并非都是必要的部分,因而取消和降低了一些路段的等级,适当调整了地块的大小,为发展创造多种可能性。设计结合道路系统组织了连续的人行步道;林荫大道的中央绿化设置了多种景观元素,成为步行者的天堂;中轴线上的景观通廊能遮荫挡雨,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提供清凉通风的步行环境。5.灵活而可持续创造的设计策略——大学城中心区的景观设计导则在景观设计导则中,街道、广场、林荫大道、滨水公园、商业街区等各种类型的开敞空间被逐步描绘和限定出来,通过各种景观细节的深入设计塑造了中心区多样性、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大学城中心区北区大学城中心区南区(三)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与城市设计——营造景观优美、功能整合的“城市凝聚力”中心1.规划提出一个整合的概念,即注重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整体平衡。将沿河地带塑造成为富于地理特征的城市中心。创造人工的地标――城市公园。通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并置建立核心区的主空间结构。将主空间结构延伸以形成城市主轴线。引进商业开发以促进核心区的繁荣。沿小水道的线型开放空间构成次级景观网络。选择具有弹性的方格网型道路系统2.规划还针对土地利用、开敞空间和交通体系的设计构思:城市空间形态选择网络型簇群模式组团城市形态。城市设计突出自然环境特色,体现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将整个区域覆盖在便捷的公交网络之中。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与城市设计——营造景观优美、功能整合的“城市凝聚力”中心3.规划方案特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心区空间主结构的横向轴线上设计富有地理特征的城市中心——滨河景观带。沿河两岸是城市的心脏地带,规划从河滨到腹地依次设计:用于休闲和保护河道的绿色开放空间。滨河景观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的特质,在形态的塑造上也力求突出地域性和生态特色。在尽量保持两岸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努力将城市活动引入到这一片绿色休闲的空间环境之中。形式美的原则在核心区设计了连接河流两岸的大型城市公园。该大型城市公园是一个集多种自然和人工景观的大型综合体,包含了运河,人工湖和岛屿,人造山峦,湿地及结合地形设计的新佛山体育场,将为各种社交和休闲体育活动提供动态变化的优美场所。各景观元素之间相互呼应,共同形成完整的序列。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与城市设计——营造景观优美、功能整合的“城市凝聚力”中心逻辑结构概念核心区的空间结构突出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结合,通过沿河自然绿地与跨河的人工化城市公园的“十”字相交,构成佛山新核心区景观空间的主结构,为后续出现的一系列标志性建(构)筑物提供适宜的基地。在中心区的城市设计中,景观系统起着“结构框架”的作用,引导着设计步步深入,也使各形体环境要素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规律不断丰富自身,不断完善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与城市设计——营造景观优美、功能整合的“城市凝聚力”中心数量与理性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关注建筑群的宏大壮观,着眼点始终是建筑,因此,中国的城市设计是从“摆”建筑开始的,然后才在建筑物之间划分道路、设计景观。西方传统哲学注重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认为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和前提,因此,城市设计是从道路系统规划开始的,然后在道路框架之上布置建筑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