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判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成败,我觉得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打开它的“历史更新”页面,从头看到尾,如果你能找到清晰的脉络,则这个产品差不到哪去。反之,就要打个问号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在哪?潜在需求又在哪?这是很多产品经理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但他们做出来的updatelist却不知不觉被外界“干扰”了。所以,要评判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成败,我觉得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打开它的“历史更新”页面,从头看到尾,如果你能找到清晰的脉络,则这个产品差不到哪去。反之,就要打个问号了。创新工场的张亮在微博上提到了一个细节——1995年亚马逊确定自己的战略是尽快做大规模,在那个号称3个月为一个网络年的时代,它在两年时间里完全没有做过首页改版,而是专注于技术和物流库存系统的升级。这个案例虽不是说的用户需求,不过它讲的是拒绝诱惑,专注最重要的事。还有个案例可能更贴切,前几天搜狗浏览器在自己的论坛里放出了一个“网速保护”的版本,讲到本质,它还是对浏览器“速度”这个需求点的突破。它考虑的是人们用迅雷下载的时候,大量挤兑的带宽导致网速变慢的问题,通过瞬时对带宽的“借用”来达到提速目的。我们可以打开搜狗浏览器的updatelist,就像小学语文课文中概括中心思想一样,你能很容易发现“速度”这个关键词贯穿始终。最开始的起点当然是webkit的引入,后来的“全网加速”、“多任务异步浏览技术”,再到“云加速”、“网速保护”,速度始终是核心。联想上面亚马逊的案例,你能发现心无旁骛的力量。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用户核心需求上的,并且是持续的。听一位Google的朋友说过,Google每天有上千个update,几乎90%只有一个目的——提升搜索精准性。再来看另一个细节:速度当然是浏览器的核心需求之一,但如果产品经理老是盯着浏览器的一亩三分地,很难发现用户需求的“延伸”。在搜狗的案例中,用户的真正需求不仅在“快”,前面要加一个限定——迅雷下载时。我相信产品经理在考虑做这个功能时,一定投入了很多精力来还原用户的浏览器使用环境。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iPad,很多人将它看作“床上电脑”。据说,Apple的设计师还真的模拟过在床上使用iPad的场景,考虑了一些易用性和安全问题。这又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单单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不够的,还要为这些核心需求设定应用场景,只有这样做出的产品才能给用户突然的惊喜。Foxmail中有一个细节,当你在邮件正文中留有“附件”字样,发送时如果Foxmail监测到你的邮件并没有带附件,会贴心的提醒“您是不是忘记了贴附件”。所以,我希望搜狗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对核心需求的持续探索,做到极致。用户不需要一个大杂烩,苹果的产品有很多毛病,但它将体验做到了极致,用户会为此容忍。我相信这种量变会形成质变,构成浏览器市场的颠覆力量。(责任编辑:索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