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文件鼓委发[2011]117号★中共鼓楼区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核心区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宁委发[2011]35号、36号文件精神和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抢抓以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重大发展机遇,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就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核心区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认清形势,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优势十分突出。近十年来,我区与驻区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园,并相继启动建设江东软件城和模范马路创新街区等科技创新创业重大载体,在营造区域创新氛围、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区科技资源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就地创业比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等关键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区正面临着以科技教育人才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发展机遇,面对这一机遇,全区上下要准确研判形势,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增强2资源意识,就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不论所在,但求所用”的新资源观,通过集约集聚有形资源,建立利益共赢机制,吸引、留住和用好科教人才等无形资源,促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效结合,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无限发展,促进内生增长;增强机遇意识,就是要抢抓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市委“1+8”文件出台、全市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的有利条件,抓住驻区高校老校区功能转换的有利时机,创新发展模式,创优发展环境,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竞争意识,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跳出固有思路,冲破体制束缚,面向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树立竞争标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超越自我、力争上游。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走在前列,必须将工作精力、发展动力、政策措施、考核导向等统一到全面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上来,形成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创新创业企业汇集的浓烈氛围。二、凝心聚力,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核心区(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契机,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区校融合、发展联动”、“改革助推、转化提速”作为关键举措,大力组织实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凤凰人才计划)、科技服务业和科技公共平台推进计划、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优化科技园区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我区从科技资源集聚区向科技创新创业核心3区转型;深化区校联动机制,加快推进高校老校区功能升级,推动我区从高校密集区向“大学科技城”转型;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推动我区从科技创新先行区向体制创新先导区转型。(二)奋斗目标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高层次人才占比、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发明专利授权量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以上,争创中国人才和科技创新名城核心区。(三)关键举措——人才引领、科技创业。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将区域优质资源向创业人才倾斜,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引导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向创业人才转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创业,做到“创有所扶、长有所促、成有所励”,集聚、吸引、培育一批科技创业者、科技创业家和科技创业企业,推动我区成为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制度先试、园区先行。高标准编制科技创业特别社区规划,采取超常规手段,制定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突破性举措,营4造园区特殊创业环境,按照“非禁即可、非限即许”和“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原则,推动特别社区超常规发展,将特别社区建成科技创业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区校融合、发展联动。把驻区大学、大院、大企作为我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树立“服务大学即服务鼓楼,大学发展即鼓楼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路径和合作模式,结合驻区高校老校区的功能转换,整合各类资源,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借助各高校既有学科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实现大学科技园之间的错位发展。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紧密融合,各方优势资源要素的互补联动,将鼓楼区从大学密集区和大学科技园发源地转化为涵盖全区范围的“大学科技城”。——改革助推、转化提速。加快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探索政产学研金合作新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业综合服务网络。通过政府的先期扶持措施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和投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链、科技成果转化链和科技企业孵化链。(四)重点计划——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计划。围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和一流的专业孵化器。“十二五”末,建成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成12个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300家。5——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凤凰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或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的科技创业家。到2015年,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名,培养科技创业家20名,集聚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计划。突出政策导向,强化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立各类扶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创业专项资金和基金,充分调动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和社会资本,形成完善的面向科技创新创业全过程的金融服务链和孵化链。五年内,覆盖扶持1000家科技创业企业,重点培育100家重点科技创业企业,力争实现8家科技创业企业辅导上市。——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公共平台推进计划。以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贸易、科技咨询、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为主导,构建科技服务业核心区、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85亿元,引进6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共建大学科技园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8个。——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着力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执法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到2015年,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010件。三、突出重点,着力开创科技创新创业新局面(一)高起点制定、实施科技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科学规划全区科技产业,着力提升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6可操作性;加强科技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对接;深入研究驻区高校老校区功能转换对全区科技产业布局的影响,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的理念,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科技创业载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智能电网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相应的产业集聚区,并确立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构建科技服务业网络。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业网络。在科技研发与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高端研发机构集聚、科技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中介品牌化建设、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实现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的高度集聚。优化科技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园区先行,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做精各类科技园区。引导电子信息、电力自动化、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商务、信息、融资、交易等产业集聚广州路科技商务街,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江东软件城。在“两街一城”的总体架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组团,包括以南京大学北京西路沿线楼宇为主体的“国际精英创业园”、以五台山体育中心及其周边众多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为依托的“健康服务园”、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依托、涵盖清凉山—石头城—秦淮河风光带的“文化创意园”和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7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为支撑的“药物创制园”,实现科技产业的集聚发展。(二)大力引育科技创业高层次人才围绕我区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实施以领军型创业人才、高端产业与总部经济紧缺人才和科技创业家的引进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凤凰人才计划”。深化“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模式,区校联手吸引海内外科技精英来我区创业;鼓励和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就地创业,实现从创新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的转型;面向高校开展创业培训,激发高校大学生、研究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引导扶持其创新创业。(三)强化教育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撑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校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加快建立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模式。鼓励驻区高校发挥学科优势,面向科技企业研发、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鼓励高校和企业联手开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应用型课题研究,利用高校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定向培养兼备创新理论功底和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区校共建“科技创业学院”。依托高校财经、金融、管理学科优势,共建“科技创业学院”,对科技企业进行系统的创业辅导。鼓励科技创业家兼任“科技创业学院”的创业导师,以其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培养更多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引导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国际运作的科技创业人才。8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借助高校与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机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选择重点企业建立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的教育培训产业,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促进高校院所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对接,对大学生进行入职前实训,对专业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使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型企业急需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结构。同时,对高端紧缺实用型人才培育机构,给予相应扶持奖励。(四)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作配套”和“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社区化”的原则,规划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特别社区内重点建设孵化器、加速器,配套建设科技创业企业总部基地、人才公寓和完善的服务设施,积极构建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体系,打造“无障碍创业”环境和便捷高效的创业通道。加大对市场化主体建设和管理规范化科技创业载体的政策引导力度。设立特别社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别社区建设与发展。到2015年,特别社区内毕业企业15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40家,年专利申请量力争突破1000件。区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按照“区校融合,发展联动”的模式,依托高校老校区,共建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领军型团队,按照“产业技术9研究院+学科型公司”的院地、校地结合模式,鼓励驻区高校、国内外研究性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促进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建设新型孵化服务体系。实施孵化器“跃升”、“孵鹰”计划,推广“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试行和探索持股孵化、虚拟孵化、境外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全过程链式孵化服务。重点建设海外人才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驿站等孵化载体。成立鼓楼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