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村社会关系•讨论:•1、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首先找谁帮忙?•2、写出与你关系最密切的20个人,看看你的社会关系网络。一、农村社会关系•(一)社会关系的含义及类型•1、社会关系的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的类型•(1)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大类型。•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地缘关系是建立在空间与地理位置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邻里关系、同乡关系、街坊关系等。•业缘关系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由于从事共同的或相关的工作、职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志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主雇关系和医患关系等。•(2)从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划分,社会关系分为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三种类型。•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对立、相互影响等。•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如工人与工厂、教师与学校、党员与党派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这是更高层次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集中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如工厂与工厂、学会与学会、团体与团体、党派与党派、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等。•(3)从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社会关系分为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初级关系是指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次级关系是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4)从规范化程度划分,社会关系可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如法律关系等。•非正式社会关系是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规章制度制约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二)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亲缘关系是源于生育和婚姻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是源于相同生活空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拟亲缘”关系:人们通过在称谓上沿用亲属关系的称呼、结拜、认干亲等方式,使自己得到新的身份,与本来不存在亲缘、地缘关系的人攀上具有拟亲缘性质的亲属关系,从而获得亲缘、地缘关系所附带的权利和义务。•第二,社会关系的伦理化•“伦理”是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准则•传统农村社会的关系结构是“伦理本位”•所谓“伦理本位”,就是以家庭关系构筑全部社会关系,以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妇关系为坐标,建构全部的社会关系。•第三,社会关系的差序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差序性结构蕴含着极端特殊主义的原则。•第四,重视人情和面子•人情表达形式虽然是相互馈赠的资源和礼物,但实际上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面子是与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结构,面子具有工具性特征,成为处理纠纷、索取资源的重要依托。•(三)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1、1949年至1978年的农村社会关系•人民公社体制下,乡村社会呈现出“超强国家——极弱社会”的关系结构,社会关系兼具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特征。•第一,普遍主义的社会关系逐渐确立。同志关系、社员关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性关系,其特征是互助合作、相互平等。•第二,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庇护关系,主要表现在干部任用和资源分配上。•第三,社会关系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因素。社会关系的建立主要是国家制度安排。•2、1978年后的农村社会关系•第一,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呈现复归的趋势,特殊主义的行为准则重新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1)乡村出现了大量的同姓同宗的经济联合体,宗族关系成为乡村经济合作的纽带。•(2)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中,亲缘地缘关系提供了大量有效的社会资源。•(3)宗族组织在社会关系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宗族组织不仅成为农村人际信任的基础,而且成为村民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二,普遍主义社会关系得到加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求利益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个人行为表现出具有极端功利性的自我中心主义,不讲求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均衡性。•人际交往更加世俗化。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导变为以货币关系为主导。人情交换逐渐由以感情为主、不计较的亲情式交换变为“等价偿还”式的利益交换。•第三,主导性社会关系缺失•特殊主义取向和普遍主义取向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共同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关系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呈现失衡状态。•亲缘、地缘关系重新在乡村社会中发挥作用,但无法约束和维系人们的行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缺失,阻碍了普遍主义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阶段社会关系的比较二、农村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的由来•1916年,莱达·贾德森·哈尼凡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描述乡村学校共同体。•1950年代,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城市的兴亡》一书中使用社会资本概念,解释由密集的社会网络构成的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的公共安全。•1970年代,经济学家葛伦·劳里、社会学家伊万·莱特运用“社会资本”分析了美国市中心贫民区经济发展的问题。•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正式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此后,科尔曼、波茨、普特南、博特、林南等人先后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一)农村社会资本的概念•布迪厄:“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普特南: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张其仔:国内最先研究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关系网络。•学者共识: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之中,以信任、规范、网络等多种形式存在,对人们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资源。•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乡村治理、农民工流动、农民就医行为、农村社区发展、农村贫困等问题进行研究。•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胡荣:《社会资本与地方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韦璞:《农村老年人社会资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郑晓云:《社会资本与农村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唐勇智:《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行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钱海梅:《行动与结构:社会资本与城郊村级治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占小林:《社会资本对农村共用土地资源治理的影响》,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黄立敏:《社会资本视阈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万俊毅:《社会资本、关系治理与联盟绩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吴玉锋:《农村社会资本与参保决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马光川、秦瑞鸿:《城乡变迁与社会资本重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夏敏:《当代中国农村地区社会资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农村社会资本是指农村社会中由于其社会成员的长期交往、互利合作以及历史传统、习俗等原因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将产生某一共同体内部的成员间的信任以及成员间合作互惠,最终促进该共同体成员形成以共同收益为目的的集体行动。•农村社会资本的类型•依据社会结构资源的不同,分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规范型社会资本三种类型。•依据社会资本主体的差异,分为家庭社会资本、邻里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依据社会资本发挥效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社会资本和情感性社会资本。•依据社会资本的客体,分为关系网络、文化规范和制度体系等。•依据社会资本的内容,分为关系网络、互惠规范和人际信任。•依据客观后果的差异,分为正功效的社会资本、负功效的社会资本和零功效的社会资本。•(二)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首先,构成要素•农村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是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村社区中存在的非正式制度(传统、习俗),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城市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是正式制度和关系网络,具有现代特征。•其次,分化程度•同一个村庄内不同主体之间社会资本的同质性较强,分化程度相对较低,村与村之间分化程度较高;城市社会中,不同主体之间社会资本的异质性较强,分化程度较高,而城与城之间分化程度较低。•再次,实践风险•农村社会资本的实践主要是基于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能够产生预期,因而实践的社会风险相对较低;在城市社会,特殊主义的关系逐渐被消解,而普遍性(契约性)的关系尚未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无法产生有效预期,使得社会资本的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三)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与农村社会资本变迁•以传统——当代——将来作为社会资本分析的时间框架,把农村社区的个人社会资本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现代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将来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传统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是指农业社会中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类型。•现代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类型。•将来农村的个人社会资本是指农村社区实现现代化之后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类型。•农村社会资本的变迁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社会资本的维度有了新的拓展。•在传统农村社会,只有关系网络和风俗类的社会资本,很少有法人组织和正式制度类的社会资本。•在现代农村社会,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在个人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传统风俗正在逐渐消亡,法人组织与正式制度开始嵌入农村社区。•第二,农村社会结构日渐分化,使得农村社会资本的属性呈现开放性与差异性的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分化•在传统农村社区,农村社会资本基本上是均等分配的,个人分化程度较低,大多以身份等级为边界。•在现代农村社区,个人之间社会资本的分化呈扩大趋势,分化的边界不再只局限于身份特征,职业因素逐渐发挥其重要性。•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分化•农村社会资本在村与村之间出现差异。沿海地区农村的社会资本已接近或超过城市标准,边远山区农村社会资本与传统农村社会资本相差无几。•第三,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使得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发生了变迁,由传统先赋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资本,逐渐转向现代自致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组织由初级群体向正式组织过渡,先赋性社会资本的功能将不断减弱,自致性社会资本的功能不断加强;传统的人情伦理法则不断弱化,现代效率赢利法则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