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因形得名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王锋杰石钟山1、因形得名2、因声得名3、兼而有之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侧景夜景正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画像《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有黄洲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背诵全文。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把握基本内容蠡()郦()桴()铿()莫()栖鹘()磔磔()噌吰()罅()窾坎()镗鞳()识()无射()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正音: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词类活用•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特殊句式通假字•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⑶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⑷汝识之乎:识=志,记住.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研习、思考研习、思考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品味、探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