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总结方便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哲学(2500多年)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认识论”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哲学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初物质发展而来,普遍联系,一切皆变、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自身矛盾,建立在直观和猜测基础之上)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产生:自然科学基础:细胞、能量守恒、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宪章、法里昂工人、德西里西亚纺织工社会科学:英古典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法空想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马哲本质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哲最重要的特征——实践性(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目的)马哲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哲哲学的根本目的——改变世界辩唯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因为——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元论宗教唯心主义——上帝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辩唯运动观——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形而上学——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没有物质的运动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相对主义、诡辩论物质运动五种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运动是无条件和绝对的。静止能区分事物、理解多样性。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一维)和空间(三维)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共同点: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然后是劳动与语言一起,形成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所有形式是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T)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恩格斯“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p46P47例1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任何物质都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的特点——整体、结构、层次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3因素——要素的质和量;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因素);环境的好坏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前进上升的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升,降,平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是多样的,度的极限是关节点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质变的两类——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发展实质/本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陈代谢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过程是从低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①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相对的。②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有矛盾就有斗争,差异就是矛盾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必要条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辩证法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机械的整体观主体和客体上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基本的)、价值、审美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动力——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的科学体系。①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马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可知论和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③科学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①认识的来源、目的;②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认识的辩证发展:①感性认识(低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①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③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两种情形: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②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和成功准备条件。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运用和发挥P60练习题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是指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地理环境、人口(两项是自然物质基础)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③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分为:(主体)个人和群体意识;(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生产力是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主导地位的——劳动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剩余价值的出现,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阶级对立的实质就——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的环节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革命的客观根源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发源地——物质资料的生产马义认为人的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现实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特征,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关系)和社会价值(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国家的性质/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无产阶级专政)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国体决定政体,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毛泽东思想两次概括:①七大《党章》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②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十三大《党章》毛思形成条件——①近代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②时代条件:俄十月革命③理论渊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传统文化和孙中山思想④阶级基础:无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毛思形成过程:萌芽:中共建立(1921)--大革命失败(1927国民革命)初步形成(基本形成):1927--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标志——农村包围城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向成熟:1935-中共七大(1945),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曲折发展:1957-1976文革新时期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毛思独创性理论贡献(六个方面):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战略基地——农村胜利的唯一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著作: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著作: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论著③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著④关于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理论论著:⑤党的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针对左倾),中共区别于其他党的显著标志——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共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毛思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