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纲要求近代中国(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思想解放的潮流1.“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间划分1840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21927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一、一个形态:二、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4条基本线索:(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认知理论认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一、近代化的含义:二、如何实现近代化:1、近代化(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2、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复杂性主要是由于各国的传统、面临不同的问题、采取的不同解决策略而形成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第一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第二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4—1919)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列强侵略史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史(一)1840年至1894年的政治变化史实梳理1、农民阶级——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地主阶级——左宗棠收复新疆洋务运动1、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政治特征①中国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落后性和时代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政治经济思想对外中国西方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权独立思想专制理学主导进步思潮海禁闭关农耕文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近代科学产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工业文明一、从中西对比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背景重点提升二、从《南京条约》及附件内容看鸦片战争的影响重点提升政治上:开始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主权完整经济上:勒索赔款,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文化上:精神文化侵略开始,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香港岛军舰“巡查贸易”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赔2100万五处通商协定关税居住及租地权传教士传教权侵略国家:侵略目的:侵略方式:侵略范围:英法美俄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战争、经济侵略、精神渗透东南沿海—沿海---长江中下游三、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前列强侵华的特点重点提升1、(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2、(2013·上海单科·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关注高考3.(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关注高考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二)1840年至1894年的经济变化史实梳理手段:列强对华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的经济侵略方式。结果: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1、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仍占据主导地位。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洋务企业的创办,近代工业产生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经济特征①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②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开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问题: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体现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外国资本主义小农经济解体民族工业洋务企业经济侵略近代化全球化重点提升1.(2014·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关注高考(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3.(2013·浙江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关注高考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3.(2013·浙江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关注高考(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使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2分);但也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兴起;(3分)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睁眼看世界”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三)1840年至1894年的思想文化变化史实梳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了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王韬、郑观应、冯桂芳等商战、实行君主立宪为后来维新思想做了准备思想文化特征“天朝上国”观念收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闭目塞听“天朝上国”学习什么爱国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进步思想: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历史局限: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思想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评价重点提升特点1.(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关注高考3.(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注高考(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大众传媒(四)1840年至1894年的社会生活变化史实梳理1、1872年,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西装、西餐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2、很多大城市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3、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1973年汉口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社会生活特征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地域差别较大。1.(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2014·江苏单科·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