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5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重难点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分析四、教学综合设计1、课前准备2、教学过程3、巩固新课4、课后小结五、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人格尊严权的内涵,本课时将进一步具体说明其中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姓名权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辨别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肖像与姓名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权的义务。•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认知较差,在生活中侵犯他人此类权利的事情以及自身权利被他人侵犯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出于好奇好玩、不懂尊重他人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网络上恶意损毁丑化和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教育学生重视和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1、直观演示法:收集有关侵犯肖像权和姓名权的案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引导学生创设情景,以学生为主体,能使学生的独立思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结合归纳法:由于本框题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本框的知识更清晰,更深刻。二、说教法•三、学法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之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把授学生于鱼变为授学生于渔。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可采取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思考评价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学综合设计: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我有肖像权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3、为什么要保护肖像权4、肖像权有关法律规定5、依法维护肖像权二、维护姓名权6、姓名的含义及其作用7、姓名权的法律规定8、侵犯姓名权的具体行为9、依法维护姓名权胡锦涛温家宝马英九姚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张怡宁讲授新课(一)什么是肖像?什么是肖像权?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含义:肖像是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作用: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一跨成名广告代言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案例分析3、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具体包括:(1)制作权(2)使用权(3)获酬权刘翔和小红在行使什么权利,具体包括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及注意)注意: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的肖像权和获酬权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丽丽在影楼拍了一套艺术照,照片中的她光彩照人,丽丽非常满意。一个月后,她经过该影楼,意外地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丽丽非常气愤,找到影楼负责人说理。影楼负责人振振有词地说:“让更多的人欣赏你的美有什么不好?”1.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该影楼行为构成侵权,侵犯了丽丽的肖像权。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4、肖像权的法律规定1.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2.恶意毁坏,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3.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等注意: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的肖像权和获酬权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王某是否侵犯了陈某的肖像权?陈某违反交通规则,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强行过马路,被王某拍照后,照片送到报社发表,让舆论谴责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陈某指责王某侵犯了他的肖像权。王某没有侵犯陈某的肖像权。如果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也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对不道德现象进行批评,是正常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不构成侵犯肖像权。问题探究:判断一:①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在通缉令上使用犯罪嫌疑人的肖像。②为宣传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③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照片。判断二:①张林的照片被同学作为投飞镖的靶子。②同桌小强在班长的照片上画了一对猪耳朵。③张伟为了表示对刘兵的不满,当着同学的面,撕毁了刘兵的相片。以下情况未经肖像本人同意使用其肖像,是否构成侵权:归纳:判断一:法律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擅自使用他人的肖像,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但为维护社会利益的需要或者为维护公民本人利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的肖像则不构成侵权”。判断二:虽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出于侮辱他人人格、打击报复等目的,恶意损坏、丑化他人肖像。同样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讨还公道。公民肖像权的行使,在某些场合下受到限制,如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有关机关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他人的肖像;为了新闻报道的目的、新闻工作者有权在照片中使用他人的肖像。摄影爱好者为了向报社反映一些公民不讲卫生的行为,使用她们的肖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德,非以营利为目的,而且没有非法毁损、恶意玷污他人的肖像,故行为是合法的。肖像权的限制性5、加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侵害过别人的肖像权吗?有没有出现过别人侵害我们肖像权的事情,如果我们的肖像权受到侵害应该如何办?甲:喂,帮我捡一下那本书!乙:??????甲:喂,就是叫你呀,还楞在那干嘛?乙:对不起,我不叫“喂”,我叫xxx.姓名是将人区分开来的文字符号,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设计意图)甲:对不起,xxx帮我捡一下那本书,好吗?乙:好的,给你!甲:谢谢你!.......乙:不客气!........(二)如何理解姓名和姓名权?6、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姓名是将人区分开来的文字号,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姓名权的主要内容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侵害的权利。主要包括姓名决定权、姓名使用权和姓名变更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并要求他人尊重的权利。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并取名“美丽”,希望她越长越漂亮。美丽渐渐长大。去年考上县城一所重点中学,她非常勤奋,成绩优异,父母感到很欣慰。可最近她却不想上学了,并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朱”,同学嘲笑她,叫他“猪美丽”。思考:你认为美丽可以更改自己的名字吗?别人有权干涉吗?(设计意图)起个好名字l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我国公民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l但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王先生和李小姐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平时关系较好。王先生正式向李小姐求婚,不料被拒绝。王怀恨在心,冒充李小姐的真实姓名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使李小姐接到多封求爱信。使单位同事以为李小姐对爱情不专一,对其有看法。李小姐后到报社调查才发现是王先生所为。侵犯了李小姐的姓名权..a.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份或谋取不正当的利益。b.冒用他人姓名: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干涉他人决定姓名干涉他人使用姓名干涉他人更改姓名8、侵害公民姓名权具体表现为: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9、依法维护姓名权当姓名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要求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查证此事的开支和精神损失费。归纳: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我有肖像权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3、为什么要保护肖像权4、肖像权有关法律规定5、依法维护肖像权二、维护姓名权6、姓名的含义及其作用7、姓名权的法律规定8、侵犯姓名权的具体行为9、依法维护姓名权1、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困惑?我是一名部队业余摄影爱好者,前几天在一公园游玩时,发现几个女青年边吃东西边把果皮扔在地上,我立即按动快门。不料她们立即围过来,要我立即将底片曝光,说如果一旦报社刊登,就告我侵犯肖像权,我不同意。现在照片已冲洗好了,我很矛盾,担心一旦投稿,是否会吃官司?为什么?2、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战士的姓名往其家里寄钱或以他人名义帮助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算不算是侵犯公民的姓名权?二零零八年三月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有丰富的感官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评价他们的描述正确与否,让他们自主发现,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能够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去,真正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