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李晓芳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生活化教学在国内外研究方兴未艾,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潮流。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此类研究已有多年经验。国内对此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对此也有阐述,但综观我国的生活化教学,以理论研究和小学教育研究为主,对于中学层面上的研究太少,特别是对于在中学政治课堂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更少。我市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目前,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由此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解”或“缺位”,为本课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来说:就理论价值而言,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课堂教学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它为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中学政治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再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还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本课题期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课堂教学:“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认真抓实的主要环节。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可以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就是广义课堂的表述。狭义范畴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教学”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3.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本课题假设陈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改变传统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创建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实现中学政治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参与、创造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使中学政治课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成以下目标:总目标在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具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使中学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素质基础。六、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内容、操作方式和评价,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内容为1.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2.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3.教学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方式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能在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地发展。4.教学过程生活化。课首、课中、课尾等每一个过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5.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七、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主要观点1.走向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的生活化,课堂组织形式的生活化又将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供养料。3.“基于生活、面向生活、为了生活”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4.“走进生活、走出误区、走入心灵、走向未来”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5.中学政治课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本课题创新程度1.明确提出并界定了“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揭示了其内在的涵义,为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2.有可能探讨出适合“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主要教学模式,明确并解决其中的“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3.有可能探究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八、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出国内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所作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对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用比较法初步探究出中学政治课可以值得借鉴的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框架和策略。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而导致教师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学、研”的和谐统一,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重视经验的积累,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成效,提炼出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纳,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揭示内在关系。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案例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九、组织管理(一)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该课题由中学高级教师、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李晓芳老师领衔主持,课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理论素质,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2.该课题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贴近研究对象(中学生)实体,这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为课题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及研究的实施,前期我们作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积累、整理工作。有的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已作了一定的尝试,进行了一定的思索(如《中学政治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策略研究》、《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普通高中德育的实效性研究》等课题研究)。在本课题确定前期,主持人及其他成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与反思,这些有益的思考为“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非常宝贵的基础。另外,常州市2004——2010年立项课题的研究也锻炼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都是各校骨干教师,乐于追求,好学上进,善于研究,教科研能力较高。(二)研究的保证措施1.人力保证。该课题由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李晓芳老师主持,并邀请有关专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来自于全市各所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他们都有着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2.资源保证。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来源的特点,在广泛汲取各校师生的特点中提取共性供与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各校教师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做课、评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总结和交流研讨,为下一步研究提供范例和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开展中间研究。3.经费保证。结合以往我市教育局以及各校对教科研的投入情况,我们有足够的研究经费。(三)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3月—6月)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2.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3.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研究准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6月)1.进一步学习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2.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讨论展示活动。研究由点到面,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获得实践依据。3.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成果评估。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去,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第三阶段:课题完善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1.全员参与,共同完善在认真学习、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成员对各自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阶段成果进行再次思考,细化各部分内容。2.将初步形成的各种分散的生活化教学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和鉴定。3.初步整理、汇编本校生活化教学标准手册,初步建立促进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生活化教学制度的研究成果,形成本校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特色。第四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研究方案,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