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培训资料二00九年三月《中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学》郴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湘南学院教务处1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出自《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三种。3、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基本观点有: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人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活动的对象这一维度,纵观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我们发现,不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从活动目的的特殊性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两再从活动方式维度来看,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它不同于监狱等其他规训方式。总之,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5、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6、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点如下: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和规范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再次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第三,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学校教育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等。另外,学校教育中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即形成一种稳定的校园文化,这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7、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8、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9、近年来,社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社会信息量的飞速增加,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对社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其二,终身教育思想成为社会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和新型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及公共教育设施的完善,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0、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对象的全民性。其二,地点的广泛性。其三,内容的实用性。其四,时间的终身性。其五,形式的开放性。21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广泛而强烈的渗透性,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能保证整个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才能实现各种教育之间的功能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12、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观点。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13、“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14、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1、教育发展历史可分为原始的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形态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2、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⑴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⑵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的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⑶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3、学校产生的条件: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另一种则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它们为不同阶级服务,处于不同的地位。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5、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西欧教育内容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宗教思想渗透于各门学科之中,神学处于全部学科的“王冠”地位。6、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斯巴达的军事教育、雅典的“人文教育”非常典型。7、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夸美纽斯最早正式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8、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社会化。第三,教育生产化。第四,教育民主化。第五,教育国际化:首先表现为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其次表现为教育合作密切化;另外,教育国际化也表现为国际间的教育援助有所加强。第六,教育现代化: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3次表现为教育功能的现代化;再次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现代;再者表现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第七,教育多元化。9、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10、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2、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分为教育的物质中介和教育的意识形态中介。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两极,一极是依赖于另一极而存在的。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尽管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因素而言,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其次,教育是一种活动,活动就是一种关系。教与学的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开的,无“教”则无“学”,反之亦然。其三,以前对师生关系的看法总是站在主客体二分的立场上,把活动的动态性予以静态化,我们以一种中介思维、关系思维去研究这对关系,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系统运行,既符合事实,亦符合辩证法。教育者在“教”的活动中是绝对的主体,但其主体性必须要在受教育者的“学”的活动中才能成立;受教育者在“学”的活动中是主体,同样,其主体作用也必须要有教育者的“教”的活动与之相对应才能获得实现。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和从事学习的条件,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与结果,对教育者也起着部分调节作用,从而引起教育者在行为、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这一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4、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总的来说,在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中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5、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的关系:受教育者是教育行为和意识中介的直接承受者,是物质中介的直接受利者,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一)教育学的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教育学的实践运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4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产生与可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和理论深化阶段。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3、《学记》是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罗马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