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纪昀学习活动一:大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鈀(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臆(yì)欤(yú)坎穴(xué)沧州南/一寺临河,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读准句读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学习活动二:信息读要求:快速浏览,筛选信息(人,事),复述故事学习活动三:鉴赏读要求: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探究,品味赏析•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寻找石兽的方法和结果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4、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6、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试举一例,并谈谈对你有何启示。性格形象分析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学习活动四:积累读要求:再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文本,归纳总结文言知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过,过了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3.词类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