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史之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史“因武而昌”说由来之第三讲“因武而昌”说由来——战争与武汉一、折戟沉沙迹未消二、从盘龙城到鄂州城三、鼓角声声震江城四、战略枢纽大武汉五、“保卫大武汉”——中国抗战最精彩的篇章一、折戟沉沙迹未消——武汉军事文化遗迹一瞥城市多少都有与战争有关,武汉尤其如此。因为“城市”最初就是军事城堡,而后才是商业集市。在军事斗争的舞台上,有些城市相对短暂,硝烟的散去,他们便淡出了历史的视野,武汉则不然,这个后来的角色,越来越活跃,戏份越来越重,从配角到主角,从边缘到中心……直至今日,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明代荆州城城墙、城门(主城门往往有瓮城)、敌楼、护城河、吊桥所组成,构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城市的核心是城,自来就是一个军事堡垒。荆州明代荆州府城,仍保持着军事重镇的特色。通往中原的军事重镇——襄阳军事重镇——襄阳襄阳城是一座典型的军事城堡,规整方正,城墙高大厚实,北临汉江,东、西、南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所谓固若金汤,实乃不虚之言。城市往往是有“城墙”、敌楼和城门的。它是一个方形的城堡。市、集市、墟市往往在城墙边,后来发展起来的。西安武汉三镇,两个是”城“,一个是镇。省城武昌,府城(县城)汉阳。汉口无城墙,但有“堡”,名曰“汉口堡”。为防太平军、捻军之防御工事。从地名可见一斑,大智门、循礼门、居仁门、汉阳门、小东门……在湖光山色之间,当时也曾战马嘶鸣,硝烟弥漫。这里不仅有李白放鹰台,传说刘备在此郊天,鲁肃斡旋,往还于此间,关羽率军行过,以刀卓地,得甘泉……东湖之滨的风涛与战鼓号角常常交织在一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前辞故友,江山佳处想当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楼雄峙锁大江三楚形胜入眼来黄鹤楼、南楼、奥略楼耸立于蛇山之颠,扼大江之显要,揽三楚之形胜,不惟人文荟萃,抑且雄健之气充盈,是一个军事史上的名楼。孙吴的军港,南朝的重镇,岳飞的驻节地,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酣战之所,辛亥首义成功之地……黄鹤楼阅尽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幕幕惊天动地的精彩场景。明朝洪武年间,(14世纪中后期)武昌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新城周长10余公里。整个城墙均以陶砖构筑,墙体高大坚固,特别是西北部城墙最高处达3丈9尺,东南部也有2丈1尺。城墙外掘出一条水深面阔的护城河,长12公里,整个护城河水深1丈9尺,河宽2丈6尺,从东南北三面环绕城垣,再加上西面的长江,构成天然的护城河,使整个武昌城为水所环绕,形成金汤护卫的雄浑气势。武胜门小东门大东门保安门望山门中和门汉阳门文昌门(平湖门)通湘门洗马长街、鲁肃墓、铁门关、汉阳兵工厂,述说着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历史上的无数次重大的军事事件。阳逻,古称”阳逻堡“,忽必烈的大军曾至此,攻略鄂州,由此东下,一举攻克临安,灭南宋,统一海内。阳逻阳逻(鄂州)军山长江大桥这里曾是三国古战场这里也是抗战时期武汉会战中的重要战场。还有一系列与战争有关的地名充斥在三镇的各个地方,汉口堡、刘家庙、六大堆、营房村、斗级营、弹夹巷……惊雷响起的地方——起义门汉口刘家庙革命党的军事领袖——黄兴刘家庙是阳夏战争的重要战场。阅马场拜将台“汉阳造”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末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种武装力量装备的主要枪型。盘龙城阳逻堡军山战场三国遗迹阳夏战争三国遗迹汉阳兵工厂抗战遗址武昌城故址武昌首义遗址武汉军事文化遗迹分布图武汉西安武汉是这样一个地方,上古时期,这里不是政治漩涡的中心,战火的硝烟却不时飘来,而越到后来,其军事地位越显重要。北京隋唐以后,渐成战略要地、军事要冲,也因此成为一大都会。这是为何?读史可知,并不是所有城市都会因武而昌,因武而长盛者更少。诸如长平、定陶、荥阳、成皋、邯郸、咸阳,再如临淄、洛阳、江陵,当年都是全国的“特大城市”,时过境迁,它们却相继衰落。武汉却在以后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以后来者的姿态出现,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何以然哉?一言以蔽之,因为中国的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武汉从边缘走到了中心。从“逐鹿中原”到“南北交锋”、“东西争胜”是中国地缘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而武汉的位置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于是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乃势之所然。盘龙城盘龙城盘龙城是商朝南向发展的一个军事据点,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盘龙城的营建是武汉地区军事战略价值的首次发现。因“武”而昌由此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盘龙城之于武汉,犹如兵马俑之于西安,武汉应该将其大书特书,建一座大型博物馆,向海内外人士展示。二、盘龙城到鄂州城鄂州建康临安长安洛阳义阳三关南襄古道从公元2世纪到7世纪,武汉经历了“夏口”、“郢口”、“郢州”、“鄂州”的演变,其军事价值不断显要,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北方政权南方政权它是北方政权(魏、北魏、北周)与南方政权(东晋、南朝)势力的交接点。是这一时期中国地缘政治板块的战略要冲。对南方政权而言,这里是拱卫江东,稳固荆襄的战略枢纽。关中地区江南鄂州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武汉地区双城并峙的格局定型,江南鄂州、江北沔州(汉阳),双城锁大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称鄂州,下辖江夏郡,鄂州州治就设在江夏县。武汉的江北地区设沔州,在沔州下设置汉津县。后改汉津县为汉阳县,从此,汉阳成为武汉江北地区的专称,一直沿袭至今。唐代的武汉——鄂州唐承隋制,把江夏郡改为鄂州,州的行政中心设于江夏县。江北行政建制大体未变,汉阳县的县城及沔州的州治在这时都移到了龟山南麓,在长江汉水之滨,赫然矗立着两座州级政治中心城市,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地图上一道绝无仅有的景观。北宋,武汉地区的“双城”同属荆湖北路,分别由两个次一级的行政区所管辖,江南为鄂州,江北为汉阳军。鄂州既是州治所在地,又是武昌军节度使的驻节地。南宋中央政府经常在此设置“制置使”,以便统筹国防大计,策划战守攻防事宜,鄂州成为南宋在长江中游防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以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襄潭州制置使的身份坐镇鄂州。长达七年,从这里四次率师北伐,取得了抗金斗争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最豪迈的篇章。唐代的鄂州成为节度使、团练使们经常驻节的重镇。鄂州,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它登上了军事的前台,成为历代的“一线城市”。。鄂州三、鼓角声声震江城自从鄂州成为南北交争的战略枢纽,这里便上演了一幕幕雄壮威武的战争活剧,经历千年,烽火不息!岳武穆驻节鄂州,策划战守,兵指中原。蒙古铁骑重兵围攻,打响了灭宋的关键性战役。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逐鹿中原,在此激战。明末战乱之际,“闯”、“献”与明军几番酣战,烽火连天。清中后期,太平军四陷阳、夏,三克武昌,演绎了蔚为壮观的武汉攻防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以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襄潭州制置使的身份坐镇鄂州。长达七年,从这里四次率师北伐,取得了抗金斗争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最豪迈的篇章。岳飞(1103~1142)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岳飞驻节鄂州期间,军务之余曾登临黄鹤楼,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一阕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时,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至而今铁骑满城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元代武汉——湖广会城武昌元大德五年(1301年),将鄂州路改名为武昌路,从此,鄂州城改称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治所。元代湖广行省的辖区十分广阔,包括30路、13州、3府、15安抚司及其属州17、属县150,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湖北省的中部和南部,湖南、广西、海南省的全部,以及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涵盖了今天所谓“中部地区”或“中南地区”的大部分,是元朝十三个行省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行省。。武汉之作为中部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至此确立。武昌湖广地区豪杰轮番战武昌陈友谅在这里曾建立“大汉”政权,陈兵败身死,其子陈理继位,在武昌延续大汉政权,后被朱元璋所攻灭。明王朝与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交锋,这里是明王朝力保不失的战略重镇。张献忠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四月十六日,攻占汉阳、汉口,五月二十九日,守军开门请降,张献忠所部兵不血刃进入武昌城。随后称“大西王”,建立大西政权,改湖广会城为京城。湖广行省武汉大清帝国居中以制天下的武汉两次攸关帝国存亡的战事发生在这里,一次失败,一次成功。剑指东吴挽危局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1855年3月,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汉。次年12月,破武昌城,实授湖北巡抚。此后,援赣、谋皖、图江南,全力支持曾国藩东进。1857年派兵援庐州。1858年攻陷九江。次年谋划攻取安庆。1860年移营莫山。次年进驻太湖。在湖北巡抚任内兴利除弊,颇多建树。精练士卒、振兴经济、改革财税,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成效显著。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名臣”。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湖北,武昌势危,他急回援。同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胡以知兵著称,后世有《曾胡治兵语录》,蒋、毛诸公均推重其人。惨烈的武汉攻防战太平军三克武昌,(四占阳、夏1852——1856年底,清军与太平军在武汉地区几易其手。1852年12月29日,取汉口,南北夹攻武昌,1853年1月16日首克武昌。清廷震动。旋即东进。底定天京,西征再克阳、夏,攻武昌未克。时在1853年10月20日。很快撤离,克黄州。又挥师西进,于1854年2月16日第三次攻克阳、夏。再攻武昌,不克。于是移师鄂东,攻下9府60余州县。1854年夏,太平军集结兵力,发起对武昌的强大攻势。陈玉成参与。1854年6月26日,武昌第二次失守。是时,胡林翼任湖北巡抚,组织团练、修建营垒,与“长毛”相抗。湖北战况为之大变。胡部与湘军三路会攻武昌,于1854年10月14日“收复”。1855年2月23日,秦日纲、陈玉成四克汉阳、汉口。4月3日,太平军北、南、西三路会攻,武昌第三次被攻克。太平军在这里坚守了626天,1856年12月19日胡林翼等“收复”武昌。武汉天京上海1853年1月16日首克武昌。旋引兵东进,克南京,改名“天京”随即西征,再克阳、夏,攻武昌未克。时在1853年10月20日。很快撤离,克黄州。又挥师西进,于1854年2月16日第三次攻克阳、夏。再攻武昌,不克。于是移师鄂东,攻下9府60余州县。1854年夏,太平军集重兵进攻武昌,6月26日,第二次攻克武昌。是时,胡林翼抚鄂,筑营垒,精团练,积粮饷。,并联合湘军于1854年10月14日收复武昌。1855年2月23日,秦日纲、陈玉成四克汉阳、汉口。4月3日,太平军北、南、西三路会攻,武昌第三次被攻克。武昌的攻防战意义重大在内战中,武汉是战略枢纽,对攻守双方都意义重大。谁都必须力争。尤其是帝国统治者。太平军没有“据”而守之,使其长期被动。对武汉的占据,是居中以制四方的关键。是国内政治势力力量消长的一个关键。主动与被动、攻防形势的转换、政治态势的优劣,均依此而定。半个世纪以后,同样一批造反者,占据了这里,倾覆了大清帝国。辛亥首义,一战而成,就在于武汉居中以制天下的形势,三镇登高一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