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谢蔓中山大学新华学院Tel:15521162589Email:wendy533@126.com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学目标:熟悉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区域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了解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教学难点:真正把握各个经济发展理论的内涵,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讨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5.区域经济发展途径4.区域经济发展格局5.区域经济发展途径1.区域经济发展定义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模式4.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加(总产出和人均产出),经济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必须把发展看成是涉及到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绝绝对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制,探明区域结构的变化与优化途径和方式。5.区域经济发展途径1.区域经济发展定义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模式4.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理论均衡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balanceddevelopmenttheory)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间、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基本保持同步和同一水平。它不仅强调产业间的协调平衡发展,而且主张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的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假设条件(1)生产中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并且可以相互替代;(2)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型;(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并且是无成本的;(4)区域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条件一定;(5)发达地区资本密集度高,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不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度高,工资低。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3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要素为实现其最高边际报酬率而流动,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的均衡。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尽管各区域存在着要素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差异,由于劳动力总是从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向高工资的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同理,资本从高工资的发达地区向低工资的欠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资本收益。要素的自由流动,最后将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结果。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均衡发展理论171、临界最小努力理论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尔逊认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降到更低的水平。如何打破陷阱?(P53)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一个问题。从供给的角度看,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缺点1、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2、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3、该理论无视利用外资的可能性。4、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是指: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大推进理论的依据:三个“不可分性”社会基础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大推进理论的内容目标:外部经济效果资本:国内、国际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组织:政府1、大推动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2、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3、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4、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大推进理论的缺陷(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缺陷之一: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缺陷之三:注重地区间公平与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理论均衡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1、非均衡发展的概念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developmenttheory)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2、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也就是对后续产业发展的影响。(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也就是对上游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的影响。(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显然,落后地区不可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涓滴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型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冈纳•缪尔达尔经济收入水平高→储蓄率和市场发育程度高→投资的资本保障与机会→投入高、产出高而收入高(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理论:是指从一个动态的社会来看,社会经济各有关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因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积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所以,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累积效应的运动,是一种“循环积累因果关系”。思想要点:是对“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的补充和提升;事物发展是循环累积的过程:初始变化——次级强化——上升或下降——影响初始变化;经济发展不仅由生产要素的变化决定,同时受到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种地理二元性假说,适用于世界各国以及一国各个地区发展差异性的永久存在。基本思路各种因素【产出与收入,生产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相互联系和影响,互为因果呈现循环累积态势:CDABEFG一个因素变化,引起另一因素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先因素不均衡的发展,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过程图缪尔达尔认为,由于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极化涓滴理论(2)“极化—涓滴”理论提出者:赫希曼(A.O.Hirshman)1958年出版《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以极化——涓滴应学说完善了极化、扩散理论。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两种效应1、极化效应:使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流向相对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欠发达地区则处于从属地位。2、涓滴效应:发达地区通过购买欠发达地区的原料、燃料和向欠发达地区输出资本和技术等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效应。两种效应3、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关系(1)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始终存在;(2)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区域趋于平衡。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据此,赫希曼认为: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就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于1950年在其论文《空间经济理论与应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1、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2、区域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概念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经济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极化产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极化空间3、区域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成为产业组织的核心(主导产业)在空间形态方面——成为支配经济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方面——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两种效应1、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极点的集

1 / 1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