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高考导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②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和评价③苏联的成立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①苏联的工业化②农业全盘集体化③斯大林模式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学之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③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3)评价①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__________代表大会上提出。第十次(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②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__。④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__________。粮食税自由贸易工资制(4)作用①经济: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②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工业化之路(1)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__________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成果:两个五年计划后,实现国家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3)弊端: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19262.农业全盘集体化(1)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2)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__________”;1932年底,基本消灭了富农阶级。(3)评价①积极: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②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形成标志:1936年《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全盘集体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4.表现(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10__________模式。(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11__________。指令性计划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12__________,但维系了政局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民主和法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13_________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了地方权力,但企业并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14__________,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农业税个人崇拜(4)评价①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15___________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前期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16__________”,改进工业管理。②结果:对高度集中的□17______________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改革后期①状况:过分地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②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新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①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18____________”。②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纵容□19__________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20__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影响①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加速发展战略自由化多党制讲之道点线面构建知识链问题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点拨:(1)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强大。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列强也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异常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的特殊措施才可能保卫革命的果实。问题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特点。点拨:(1)原因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2)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问题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从中有何启示?点拨:(1)内涵:①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启示:①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②发展经济应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问题4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点拨:(1)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3)虽然它具有民族特点和某些特殊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问题5什么是斯大林模式?点拨: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层。问题6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点拨:(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问题7斯大林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和教训?点拨:(1)原因①外部原因: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战争威胁。②重要原因:急于解决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③直接原因: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2)影响①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②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3)教训①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②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问题8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出的历史特征?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点拨:(1)特征:①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2)教训:①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问题9全面评价斯大林模式。点拨:(1)积极作用①暂时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需要,有效地调动了苏联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2)消极方面①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危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③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问题10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点拨:改革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侧重于农业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问题12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体制僵化、丧失活力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逐步推进,比较稳妥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成就辉煌误区警示1.有些同学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因此该政策的实施是失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采取的应急措施,它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对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它显然是失败的,对此我们应进行辩证分析。还应认识到,评价这一政策,我们首先应看到它的战时应急作用。2.有些同学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允许部分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倒退了。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苏俄生产力遭到战争严重破坏,并出现政治危机的情况下所作的政策调整,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恢复发展生产,然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它不是搞资本主义。3.有些同学认为农业集体化只起到了挫伤农民积极性和破坏生产力的作用。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它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质,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确立起来。当然,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方式和效果上的不足之处。4.有些同学认为“斯大林模式”既然存在政治、经济上的弊端,甚至后来导致苏联解体,那么它在苏联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大。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就是证明,但这一模式长期得不到调整,其弊端日益严重才导致苏联解体。要学会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现象。5.苏联的解体,只是意味着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