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22+23课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2.《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自己正直节操的情怀。本文运用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托物言志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操守和感情,婉曲地批判当时__________________的世风。用了_________写作手法。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趋炎附势、追求富贵托物言志1.作者认为他的“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2.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来体现“陋室不陋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本文的标题是《陋室铭》,开篇却并未提及陋室,如何理解这种写法?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分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的原因,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分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作者把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一方面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我的陋室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隐含着作者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5.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人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奏古朴的琴,有人在吟诵着佛经。(每句按照句翻译只能得1分,加上一定修饰语得2分)6.为什么《爱莲说》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示例】一方面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另一方面,虽然作者赞同陶渊明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分析)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结论)7.《爱莲说》中作者对三种花有什么不同的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自是显得孤傲,象征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同时也不愿像隐士那样避世。牡丹雍容艳丽,象征追求功名、富贵之人。“宜乎众矣”反映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8.《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6分)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9.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A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C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B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作者对莲的高贵品质的概括与赞扬。B.文中写菊、牡丹,是表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的真隐士很少了。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正直、庄重、豁达、脱俗的思想感情。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语言精练,骈散相间。C“说”侧重议论23.《核舟记》——复习认识“记”这种文体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题目中的“记”在此是描述、摹写之意。文章全面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其神奇的雕刻技巧。从表达方式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所以本文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内容主旨: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具体全面地介绍了核舟的特点,所写的是明代桃核的雕刻珍品,原材料只不过是一个不满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事件——大苏泛赤壁。它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展示了我过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赞颂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的高超。写法特色: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局部而言,详写船头所做的三个人,略写船舱和船尾。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决定的。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描绘,文中所描写的舟、人、物都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作者丰富的想象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如文章写道佛印“如有所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描写细腻逼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说明顺序:核舟总说核舟的规格、技艺特点和雕刻的内容(1)舟正面船舱(2)船头—重点刻画(3)船尾(4)舟背面(5)(空间顺序)整体局部一、结合第一段内容回答: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内容的句子。找出体现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说明王叔远对人物姿态、神情的刻画生动细腻的语句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1.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的高超技艺。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这个动作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神态看出来。3.最能体现王叔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大苏泛赤壁奇巧技亦灵怪矣哉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技亦灵怪矣哉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和主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是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烘托船首悠闲快乐的氛围,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为何要先写船中间,再写船头,最后写船尾?1.中间部分是舱,高起且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兴趣。2.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王叔远的精湛技艺表现在哪?一是“奇”,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雕刻了那么多人物、物品和文字;二是“真”,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无一不细腻真切,小小的窗户竟还能开合、船舱上竟还真的饰以箬叶,所有物品应有尽有。“奇”和“真”,对于大多数微雕艺人来说应该都能做到。但王叔远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工匠,还是匠心独具的微雕艺术家,这艘小小核舟就体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说明这一内容?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课后题:【明确】1.王叔远巧妙地在窗户上刻上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借以点示“苏东坡游赤壁”这个故事。2.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