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公共选择,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2、政治条件: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二)财政的发展奴隶制国家的财政1、收入:王室土地收入贡赋收入军赋收入捐税收入2、支出:王室支出祭祀支出军事支出农业等生产性支出封建制国家税收1、收入:田赋捐税收入官产收入专卖收入特权收入2、支出:军事支出国家机构支出王室支出文化等支出生产性支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1、收入:税收债务收入国有企业收入2、支出:军事支出国家机构支出文教支出经济支出(三)财政的概念1、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过程2、财政的特征分配的主体----国家分配的对象-----剩余价值分配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3、财政的定义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二、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一)公共产品及特征公共产品的消费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商品。公共物品的形式化定义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从而使分析公共物品的最优配置问题成为可能。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二)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1、排他性的消费不符合效率原则2、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而公共物品的需求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来实现的。(三)公共物品的融资和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两层含义:公共物品的(融资)资金来源1、政府融资2、私人融资3、联合融资公共物品的生产1、政府生产2、私人外包。(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1、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2、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三、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一)市场和市场效率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在无数个买者和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并且是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二)政府经济活动范围1、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2、矫正外部性3、维持有效竞争4、调节收入分配5、稳定经济四、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一)资源的配置只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资源的配置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准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性支出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从总量上实现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5、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二)收入分配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明确市场和政府调节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只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直接投资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3、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加大对环保、科文卫教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五、公共选择和政府失灵(一)公共选择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三大理论基石:1、个人主义方法论2、经济人假设3、作为一个交易的政治过程(二)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1、选民理性的无知和理性的非理性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理性的非理性是指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不会好好利用这些信息。2、政治家选票极大化一味迎合中间选民的利益,必然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被忽视,有违社会公正原则。3、投票循环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当选项超过三个、社会成员超过三人时,所有的投票规则都是有缺陷的,除非通过某种方式武断地决定胜出方案,否则民主投票将没有任何结果。4、官僚体系无效率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官僚机构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与其服务对象的预算拨款相交换。5、利益集团与寻租利益集团作为一种政治参与力量,对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运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益集团寻求租金的努力,通过影响政府税收、管制、关税保护等政策,导致了非生产性再分配,既降低了经济效率,又浪费了社会资源。六、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公平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与主要任务方向: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主要任务: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第十二章财政支出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1、看财政支出的规模2、看财政支出的结构3、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二)财政支出的分类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为十大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八大类: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和其他支出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分为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1、中国传统的政府支出分类按支出功能将政府支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按支出用途将财政支出分为若干项目,如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2、改革后的政府支出分类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17类、172款和1152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8款。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三)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四)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三、我国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全国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12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9744亿元,年均增长14.8%。(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徘徊在较高水平。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4、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象和内容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通过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目的与原则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2、内容与方法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4、绩效评价的程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三个阶段。二、按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分:1、补偿性支出2、消费性支出3、积累性支出三、按财政指出的经济性质分: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用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财政分配的规模,反映了财政分配的真实规模。二、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三、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1、政策性调整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管理体制上的原因4、统计原因第三节财政支出的原则一、量入为出的原则二、优化支出结构的原则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第四章购买性支出本章的重点: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的性质;文教科学支出的管理第一节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经费支出一、性质1、都属于国家政权建设支出2、都属于社会消费的非生产性支出二、控制1、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与结构优化2、国防经费的控制与管理第二节文教科学卫生支出一、性质1、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2、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二、内容1、按部门分: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2、按用途分: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三、管理1、定员定额管理2、预算管理第三节财政投资性支出一、政府投资的特点与范围我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比重下降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下降是一致的。二、基础产业的发展和财政投融资三、财政的农业投资第五章转移性支出重点:1、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2、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筹集模式3、财政补贴的定义4、财政补贴的改革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二、社会保障的内容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4、社会优抚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1、51—57年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始阶段2、58—66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发展阶段3、66—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干扰和破坏阶段4、76—86年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改革和进一步发展阶四、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1、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般的社会保障税2、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五、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制2、完全基金式3、部分基金式第二节财政补贴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