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二、财政政策概述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财政是政府掌握的重要的经济调控杠杆,因而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从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财政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手段,其是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全部。(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财政宏观调控五种手段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直接调控性·调节力度强·国家预算规模和结构制约和影响经济规模·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合理化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效果。国家税收手段·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于一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运用广泛·调控社会总需求调控社会总供给·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调控公债手段·不完全的主动性·灵活性·与银行的协调性公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借助于公债规模、发行对象、偿还期限和公债利率的变动实现的它的主要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国民收入使用调节货币流通·调节社会总供需财政支出手段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形式各有不同·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会引起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变化·转移性支出不直接影响社会总供需·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投融资手段·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本身·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着眼于宏观社会效益·壮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增强财政调控产业结构的力度二、财政政策概述(一)、财政政策含义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财政政策的特征财政政策表现为一定的经济调节手段与措施财政政策具有层次性财政政策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二)财政政策的分类1、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税收的自动稳定性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状况,主动变动税收和购买性支出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依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1、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2、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3、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4、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汲水政策只是借助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其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性支付、财政补偿等等。再次,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是不能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最后,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节对象的反应情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理想的或者预期的方向发展。2)消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只是消极地或者被动地保持预算的年度平衡,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发挥调节作用的话,那也只是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3、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水平与社会总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规模大于社会总供给、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以达到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最终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标。3)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使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性或者紧缩性影响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只需要维持原有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从而保持财政政策的中性,不对社会总供求状况产生任何影响。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4、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长期财政政策长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其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2)短期财政政策短期财政政策是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术性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它主要适用于特定时期和特定的范围。5、根据财政政策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支出政策、补贴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国有资产政策、国家预算政策等。(三)财政政策目标1、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2.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成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3、经济适度增长。适度的含义就是量力而行。其一,要视财力可能(即储蓄水平)制定增长率。储蓄水平主要有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两因素决定。其二,要视物力可能。物力是各种物资资源的总称,物力可能实际是指能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资承受能力。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这种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四)财政政策工具1、税收: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1)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2)宏观税率确定后,税负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3)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主要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措施或惩罚性措施。2、公债:公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效应上(1)“排挤效应”。所谓“排挤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2)“货币效应”。所谓“货币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增加货币的投放。(3)、“收入效应”。假定公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公债持有人在公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公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此外,公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即所谓收入效应的分析。3、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4、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政府的投资能力与投资方向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三、财政政策的传导与效应(一)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二)财政政策的效应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反之则无效。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这样,对政策有效性评价可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来进行。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三)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政策效应偏差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背离。政策效应偏差是一个复杂的政策现象,对于这一政策现象要作具体分析。政策效应偏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差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称为自然偏差现象;另一类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称为人为偏差现象。自然偏差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有一个时间过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政策效果差一些政策效果好一些人为偏差人为因素造成的政策效应偏差,最常见的表现是:1、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2、政策工具缺乏或选择不当,搭配有误,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3、政策主体行为偏差,使政策贯彻受阻。(四)财政政策乘数“乘数”即倍数。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数量,并不仅等于财政收支本身的变动数量,而是以乘数状态扩张或收缩。所谓财政政策乘数,是指财政政策运作所引起GDP或GNP扩张或收缩的倍数。(一)税收乘数它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第二,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二)购买性支出乘数它表明的是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指出乘数。第一,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相同。第二,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第三,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三)平衡预算乘数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乘数加上税收乘数等于1。这就是说,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若同时等额地增加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地增加。换言之,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乘数,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的向中央银行交纳存款的比率。这个政策工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防止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削弱而对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而现在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存贷款的过度膨胀,防止货币供应对经济产生负效应。2、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资金松紧情况确定调高或调低利率。我国历次降息过程1996年5月1日存款利率9.19%1996年8月23日存款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