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分析》概论(一)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宋锦洲博士、副教授质的研究:定义质的研究(陈向明)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的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基本特征自然主义探究传统:现象与本质是不可分的,只有接近与走进现象才可能认识本质;在自然而非实验控制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研究目的是对被研究者个人经验和意义的建构作“解释性理解”;理解被研究者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及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理解外显行为。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管是研究设计与假设,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都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以研究个体与情境的变化。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从原始资料,从现象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理论;不是从概念的建构与概念间关系中推导理论。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研究者深入个体与情境,就必须保持与被研究对象间的深度沟通;整体是对研究现象特定情境的客观把握。质的研究理念质的研究是自然的质的研究是以探索、發現與歸納的邏輯為研究導向強調直接的人與人接觸致力於理解事實的全貌重视研究情境中相關的人與人、人與物互動歷程以少數個案作為分析單元以同理心來理解研究對象的立場與感受具同理心的中立狀態彈性的研究設計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区别与联系(1)与情境的关系量的研究与具体情境相分离;质的研究与具体情境相融合。(2)与研究范围的关系量的研究擅长于宏观层面的调查与预测;质的研究擅长于微观层面的细致描述与动态分析。(3)与研究问题角度的关系量的研究注重普遍性指导意义;质的研究注重研究问题与对象的特殊性、个别化。(4)与研究动态性的关系量的研究在重复性上静态性强;质的研究在重复性上动态性强。(5)与研究假设的关系量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从假设出发,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6)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量的研究使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质的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质的研究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质的研究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质的研究在西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社会改革运动杜·波依斯对费城黑人社区的研究,5000多例访谈,著作《费城的黑人》1899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50个区的访问、观察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对城市内的少数民族人群、亚文化群体进行研究,著作《城市》1916年林德(Lynd)夫妇对美国中部城镇居民生活的研究(谋职、成家、生儿育女、闲暇、宗教、社会活动),对居民的道德观念和精神生活进行考察,著作《中镇——美国现代文化研究》1929年,《过渡中的中镇——美国现代文化研究》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怀特(W.Whyte)在《街角社会》中作者与多克等知情人士互动,成为参与式观察的典范质的研究在西方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表现,而且是一种意义的创造研究不再是对固定不变的“客观事实”的了解,而且研究双方彼此互动、相互建构、共同理解的过程在后现代的今天,质的研究学者意识到,研究永远不可能“客观”、“中立”,“研究”其实就是“写文化”质的研究在中国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H.Smith)于1878-1905年对山东农村进行调查,写了《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农村生活》1898年1917年美籍教授迪特莫(C.G.Ditlmer)指导清华学生对北京西郊的生活进行调查美籍教授古尔普率领学生到广东潮州凤凰村进行调查,著有《华南乡村生活》1925年甘博(S.D.Gamble)和步济时(J.B.Burgess)发表《北京:一个时代的调查》1921年质的研究在中国李景汉《北京郊外乡村家庭》1929年和《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严景耀深入监狱,通过参与式观察对罪犯问题调查,1927-1930费孝通《江村经济》1933史国衡《昆厂劳工》1943费孝通、张志毅,《乡土中国》1946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寻乌调查》1930,《长冈乡调查》1930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质的研究在中国王鸣鸣,《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1997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200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2000,《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乡村里的爱情、家庭和亲密关系,1949-1999》2006质的研究的基本类型按研究问题类型分类:意义类问题、描述性问题、过程性问题、口头互动和对话问题、行为问题研究策略分类:现象学、民族志、扎根理论、常人方法学/言语分析、参与性观察、质的生态学按研究者立场分类:批判民族志、后现代民族志、女权主义民族志、历史民族志按“传统”分类:生态心理学、整体民族志、交流民族志、认知人类学、象征互动主义质的研究的基本类型按“类型”分类:象征互动主义、人类学的方法、社会语言学方法、常人方法学、民主评估、新马克思主义民族志、女性主义研究方法按“途径”分类:历史研究、民族志研究、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传记研究、扎根理论研究、行动研究不分类:质的研究是多元的、综合的领域,因此不能分类作为连续体的质的研究完全自然主义研究完全自然情境完全开放型完全悬置假设描述为主半自然主义研究半自然情境半开放型主动利用假设建构理论为主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重新理解“理解”和“解释”从强调“客观”、“中立”,到“体验”、“移情”,再到“参与”、“对话”,“共同建构”意义。社会建构主义方法日益盛行。如龙迪《性之耻,还是伤之痛:中国家外儿童性侵犯探索性质的研究》2007,使用了“转化的质性材料”策略先对原始材料进行深描,通过细节呈现本质和文化回声;对资料中隐含的、有依据主题、特征,对主题之间的模式进行分析;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解释,达到理解的目的。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1.研究规范不断提高质的研究提倡严格的程序: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进入现场建立研究关系资料搜集和分析形成结论和建构理论成文的方式衡量研究的质量反思伦理道德问题质的研究尝试性引进“信度”、“效度”、“推广度”、“代表性”概念使用传统语言学方法,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修辞分析、语义分析、符号学、论据分析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扎根理论海斯(Heise)的事件结构分析拉津(Ragin)的定性对比分析雅伯特(Abbott)的最优匹配技术序列分析雅贝尔(Abell)的形式叙事分析鲍尔(Bauer)的语库建设雅特里德—斯图林(Attride-Stirling)的主题网络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应用的质性分析哈奇(Hatch)的类型分析归纳分析解释性分析政治分析多话语分析计算机辅助分析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2.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结合整体式结合顺序设计:两种方法的使用存在一个前后顺序平行设计:两者针对研究内容的不同部分同时使用分叉设计:研究开始时使用一种方法,然后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分解式结合混合式设计量的试验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整合式设计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在不同层面(如问题提出、抽样、资料收集和分析)同时进行,不断互动内涵型设计方法“坐巢”在另一种方法之中一种方法形成研究的整体框架,另一种方法在这个框架中发挥作用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新趋势将质性数据尽可能量化方法论多元化,通过核心概念模型,将两者结合起来定量研究者试图通过质的方法弥补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3.质的方法做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不是研究方法,而是研究趋向行动研究以社会改进为目的,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质的研究设计灵活,根据研究情况改变,符合行动的不确定性和结果无法预测特点质的研究强调反思,符合行动者在行动中反思及及时调整的特点行动研究的领域,如中小学教育、社会工作、医务护理、法律维权、劳工解放等一、质的研究:特征自然情景:研究的对象是真实情境中人们的生活经验研究的本质是理解个体如何赋予生活意义参与者的视角以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视角来理解世界试图把握行动者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赖以行动的一些观念要问的关键问题:这里发生什么了什么特别事情?这些事情对当事人意味着什么?参与者的观点和声音最重要质的研究:特征研究者作为资料的收集工具质的研究者的基本资料是由他们亲自是他们亲自收集参与式观察的现场笔记访谈的笔记所调查社会现象的相关笔记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规范和模式质的研究:特征长时期的、直接的时间投入以意义为中心韦伯强调社会分析中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描述个体以理解社会环境的意义布卢姆的“符号互动理论”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当个体在处理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意义,有时修改这些意义质的研究:特征整体性和复杂性质的研究假设,社会环境是独特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质的研究者详细叙述包含被研究者的多种声音质的研究者容纳足够的细节与事实资料,为解释提供事实基础主体性沃尔科特(1994)区分了三种质的研究方法:描述的、分析的和阐释的大多数质的研究者否认任何科学研究中纯粹客观的可能性阐释是建立在自己经验证据基础上的利用自己的主体性,才能理解参与者隐藏的动机和假设质的研究:特征形成性的研究设计质的研究在展开过程中不断变化,因为研究者的目标是深入了解某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象不可能“预先地”构思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的发现归纳式的资料分析质的研究者从现场中尽可能收集具体的细节,寻找这些细节之间的关系模式你不是在拚一幅已经知道的图,而是在画一幅在你收集并检验资料时逐渐形成的画。(波格丹)资料从底部产生质的研究资料是归纳式的,即从具体细节上升到一般的分析质的研究:特征反身性反身性是“从个人的角度和学理的角度,揭示作者与研究对象的深层联系方式,对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在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这一行为本身将会影响到现象的变化(霍桑实验的访谈)研究者是他所研究世界的组成部分认知者和认知对象是密不可分的反思性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研究环境的影响,将自己的偏见放到括号中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反身性对质的研究效度与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质的研究:研究范式五种范式(视角):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论与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实在的性质是什么?)认识论:什么是可知的?认知者和认知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方法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鼓励“问题先行”的方法。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开展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本体论(自然或实在)认识论(什么是可知的;认知者与可知对象的关系)方法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产品(所生产的知识形式)实证主义实在外在于我们,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捕获与理解世界是如何被真实地组织起来的;认知者与认知对象是不同的实验;半试验,调查,相关性研究事实,理论,规律,预测后实证主义实在是存在的,但永远不能被完全理解,只能接近地理解对实在的近似;研究者是资料收集的工具严格定义的质的研究方法,频数计算,初级的统计概括,描述,模式,扎根理论建构理论多元的实在是被建构出来的知识是人类的建构;研究者与参与者共同建构理解自然主义的质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叙事,阐释,重构批判理论与女权主义被理解的世界因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同而呈现出实质的不同知识是主体的、政治的;研究者的价值观决定了研究的框架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以价值为媒介的批评,挑战现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