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教材回扣专题复习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7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突破高频考点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发表《政府论》,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提出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府,保护人们各种自然权力的思想。他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指出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专制夺回自己的权力是合理而且合法的。其思想后来转化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思维发散在对专制制度的罪恶进行批判的同时,许多思想家对人民所拥有的权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未来的社会制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二、近代西方社会民主政体建立的实践1.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谴责君主对议会和人民自由的漠视,提出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要求。国王查理一世两次挑起内战。内战结束,获胜后的议会处死了国王,并于1649年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构建(1)君主立宪制的典型——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2)民主共和制的典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国家体制。3.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波旁王朝,发表了《人权宣言》,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特别是三次武装起义和三个依次深入的发展阶段,不断地改造着法国,还多次击退了外国干涉势力。这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革命后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定,革命、政变、复辟频频发生,先是拿破仑帝国建立,后来又是波旁王朝复辟,第二帝国建立,立宪、共和、帝制交替出现,经过80多年的反复,最终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共和制度。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民主政治建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反专制斗争1.民主思想的产生和演进:康有为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包装,制造了一系列“托古改制”的理论,强调当时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梁启超的思想与康有为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变法思想上更为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孙中山把推翻封建专制和争取资产阶级民主紧密结合起来,阐述了“三民主义”的光辉思想,清晰勾勒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美好蓝图。2.辛亥革命前后的反专制斗争:辛亥革命前夕,大批的革命党人热情地投身到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并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成立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并领导了多次革命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并企图复辟帝制。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又与袁世凯及其继任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3.抗战胜利前后的反独裁斗争:严重的民族危机没有改变蒋介石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的政策,一党专政和特务统治互相结合、渗透,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特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深入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揭穿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纱。面对全国人民的和平与民主的呼声,国民党反动政府倒行逆施,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制造一系列血案,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强制解散民主团体。为此,广大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确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思维发散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观念的产生,不是自身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西方民主思想冲击和军事、经济的进攻。先进的中国人做出了积极反应:先是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继而是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站在时代前列的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最终使中国由专制状态向民主共和转变。这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四、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通过,其内容贯穿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政治原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它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它的诞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由制宪会议通过,它以洛克、卢梭的思想为基础,对贵族和专制王权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的封建王权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它的公布表明,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它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明确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之间分权和制约的原则。它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易混易错《独立宣言》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人权宣言》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原则,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废除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前两部主要阐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和一系列民主原则,不是纯宪法性文件,是制宪的依据,而后者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五、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英国的宪章运动:《人民宪章》提出了普选权等六点要求,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英国工人阶级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2.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开展民主运动,主要活动有在各国建立支部、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的斗争等。3.第二国际:领导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主要活动有提出工人斗争的方式、倡导合法斗争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知识探源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因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而获得应有的自由,而是被套上了新的枷锁。面对压迫,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民主进行新的斗争。提升解题能力典题示例1(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问题序列审题点拨挖掘史料对接知识(1)①“材料一、二”:答案要点来源;②“分别概括”:答题方式,要求分开要点逐个回答,不可“一言以蔽之”。③“主张”:中心词“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反问显示其肯定;“我不信有这话”体现了孙中山的看法梁启超的“新民说”;孙中山民权主义。(2)①“本质”的认识和“理由”的说明是中心词。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了答题的知识方向从引文看实际上都主张民主政治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主张。答案(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典题示例2(2010·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公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谭嗣同《仁学》请回答:(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问题序列审题点拨挖掘史料对接知识(1)“关系”和“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是求答项“公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句的含义维新派观点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①“结合所学知识”:答题知识要点来源;②“说明”答题提示语;③“体现”:中心词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即成果)。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思想家卢梭。(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预测热点考向考向1法国《人权宣言》[能力立意]: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指导思想]:命题突出重点问题考查预测依据①文献材料摘引是新材料创设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深入探究教材相关结论,提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②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文献一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押题1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国民会议于1789年8月26日,经激烈争论,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试据其重要条文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充表格。条款规定认识性质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社会上的差别。”(1)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又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思想。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2)第十二条“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设立的。”(3)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4)(5)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们之间权利是平等的,意味着反对封建特权与封建等级制;(2)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3)肯定了政府只是为了保障人民安全和权利,否则就应改变它。否定了君权的神圣和肯定了人民有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4)奠定了《人权宣言》的阶级基础,从而使每一条都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5)《人权宣言》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纲领性文献。考向2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能力立意]: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指导思想]:命题以新情境新材料呈现,加强对信息材料辨析和应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预测依据①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前人主权理论的成果和形成“公意”概念之后将国家与主权两个概念相联系,并以其“人民主权”理论开创了政治权力合法性讨论的历史先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②对其思想的考查是高考的重点之一;对其人民主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