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读书一、课本实验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1、认一认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光圈反光镜①右手拿镜臂,左手拿镜座②两眼同时看,左眼看目镜观察,右眼画图③移动装片时,向物体的同一方向移动,就是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的相反,因为在镜下看到的物体是倒象(目标在右上角,如果你想把它移到中央,就还是向右上角移动)④因为在镜下看到的物体是倒象,所以如果是b在镜下则是q就是180度的转,(你可以把本子倒过来看,就是镜下的情况)⑤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⑥在显微镜下放大的通常是长度或宽度,圆则是直径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镜筒的长短离装片远近细胞的数目体积的大小光线放大的倍数光圈的大小低倍镜10倍短远多小亮小小高倍镜40倍长近少大暗大大⑥低倍镜与高倍镜的比较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镜筒放大的倍数目镜长小反相关物镜长大正相关⑦目镜与物镜的区别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⑧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的几个步骤①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容易找到,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②移动玻片,使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40倍)④调光,转支光圈或是反光镜⑤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有关计算题A在10倍镜的视野中8个细胞横排排列,如果换为高倍镜,则在视野中能看到几个细胞?8/4=2,所以能看到2个细胞B在10倍镜的视野中有64个细胞充滿了整个视野,如果换为高倍镜,则在视野中能看到几个细胞?64/42=4所以能看到4个细胞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49.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10倍光学显微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cm左右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的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实验二、实验1检测糖类材料:原理: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葡萄汁。(最好选用颜色较淡且含还原糖较多的材料,不能选择番茄汁,西瓜汁或血液,与结果颜色相似,现象不明显)1)还原糖+斐林试剂(蓝色)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Cu2O)(浅蓝色棕色砖红色)实验二、1检测蛋白质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蛋白质含有“肽键”,多肽也可发生这样的反应,氨基酸不能。)含蛋白质较高,且颜色较淡,如豆浆,蛋清(充分稀释,否则会粘在试管壁上,)原理:材料:斐林试剂0.1g/mlNaoH0.05g/mlCuSO4均等加入(1:1)同时双缩脲试剂0.1g/mlNaoH0.01g/mlCuSO41ml:4滴(5:1)先后注意:斐林试剂:现配现用。二、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比较实验二、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物理方法:选含脂肪较多的待测样品,用吸油纸去擦,对阳光观察吸油纸,会发现有透明的油迹。就是脂肪化学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花生油)滴加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化学方法二:制作花生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着色情况实验二、3检测脂肪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切片后,染色后,加酒精洗去浮色1)材料的选取2)步骤: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⑴实验原理:⑵实验试剂:⑶实验步骤:⑷实验现象及结论:8℅盐酸(作用)、0.9℅NaCl、⑴实验原理:⑵实验试剂:⑶实验步骤:⑷实验现象及结论: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现配现用)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显微镜观察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1、选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2、原因:没有细胞核及众多有膜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合成血红蛋白)。3、原理:将红细胞放在清水中,让它吸水胀破(溶血现象),然后再离心处理。剩下的空壳称“血影”就是细胞膜。实验四: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目的)材料:1)观察叶绿体菠菜叶:取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叶肉中有叶绿体)黑藻叶: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为单层细胞构成,透明,可直接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步骤:制作临时装片-----镜检2)观察线粒体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步骤: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滴一滴生理盐水,健那绿染色)-----镜检考点提示:1)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2)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细胞膜选择吸收)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目的)实验现象细胞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中央液泡大小液泡颜色30%蔗糖溶液清水稍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变小变深恢复原状、稍变大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变大变浅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六: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①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②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有浓度差;③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液泡,有的液泡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以上),最好细胞液中带有色素,这样便于观察,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实验:观察质壁分离材料: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不能选取:动物细胞,不成熟的植物细胞(种子,分生区,形成层细胞)实验六: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1、说明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其结构基础是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细胞膜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3、在光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膜。(平时的时候不易观察到,因为细胞膜与细胞壁粘在一起。)2、植物细胞的死活质壁分离能证明的结论:质壁分离的拓展应用:1、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单一变量(待测细胞的生活状态)2、测定细胞液浓度(渗透原理):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蔗糖溶液中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范围等于未发生分离和刚刚分离的外界溶液浓度之间的范围。(单一变量:细胞液尝试范围)3、比较不同的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刚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要时间比较判断质壁分离速度(或细胞液浓度)(单一变量:不同植物细胞)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同一植物的成熟细胞+未知浓度的溶液镜检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时间比较所用时间长短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未知溶液的浓度越大)(单一变量:未知浓度的溶液)5、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的大小成熟植物细胞+蔗糖溶液镜检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小于原生质层伸缩性不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大于或等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变量:植物细胞结构特性6、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成熟植物细胞+不同种类溶液只发生质壁分离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蔗糖)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溶质能通过半透膜的溶液(如KNO3)(1)自变量:不同的处理方式(水浴加热,加入Fecl3,肝脏研磨液)(2)因变量:催化效率的高低•检测方法:•点燃但无明火的卫生香复燃程度,火焰大小•气泡产生的速度、多少(3)无关变量: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浓度,温度,Fecl3,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等。要求相同且适宜实验七: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八、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本实验聚焦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用小鼠等•2、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3、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4、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5、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6、乙装置中的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7、本实验在生产上有何指导意义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橙色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应先通气再密封见实验装置封口后瓶内有空气,待酵母菌将瓶中的氧氧消耗完,以确保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九、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新鲜的绿叶,无水乙醇(丙酮酸),层析液,Sio2,碳酸钙,尼龙布,毛细吸管,棉塞方法步骤:提取(过滤)分离(纸层析)剪加药品过滤滤纸条画线分离观察与记录1)加无水乙醇:迅速(易挥发)2)二氧化硅的作用:研磨更加充分3)碳酸钙作用: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1)单层尼龙布:充分过滤,不能用滤纸,因为色素会留在滤纸上,影响浓度2)及时塞严试管口:无水乙醇易挥发滤纸条底端呈梯形: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1)要求:细、匀、直、浓2)方法:毛细吸管沿铅笔线均匀画,待干后再画,重复几次1)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不能形成扩散2)塞紧试管口:层析液有毒,易挥发3)本实验应在通风良好下进行,实验结束时及时洗手结果:从上至下的色素带:胡萝卜素(橙黄色)(最窄)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最宽)叶绿素b(黄绿色)色素提取液呈淡绿色的原因分析:(1)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2)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解浓度小(3)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实验九、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三、经典实验考点4、经典实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所以得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2)、1952年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暗-亮-暗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静态结构4)、1970年,用荧光标记方法融合了人与小鼠细胞,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巧妙之处在哪里:避免发生物理消化2、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3、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4、1897年,德国的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说明酒精发酵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而不是酵母细胞本身。5、1917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提取多蛋白质结晶:脲酶6、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考点2:酶的发现的经典实验实验二:叶绿体功能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O2是由叶绿体释放的经典实验过程:水绵+好氧细菌极细光束照射好氧细菌集中于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完全曝光好氧细菌分布于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黑暗无空气实验结论:实验分析本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1)选择水绵作实验材料,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有好氧菌确定O2释放的部位2)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O2和光的干扰3)设置了对照实验,自变量为光照(照光处与不照光处,黑暗与完全曝光),因变量是好氧细菌的分布实验二:叶绿体功能恩格尔曼:实验二:证明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普里斯特利的实验1771年结论:缺陷:绿色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1)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2)限于当时科学水平限制,没有明确植物更新气体的成分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结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845年梅耶推论: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864年萨克斯实验饥饿处理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酒精隔水加热,脱去色素加碘处理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萨克斯实验分析1)设置了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是颜色变化2)实验的关键是饥饿处理,以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增强了实验的说明力3)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哪个对照组?哪个是实验组?曝光的是实验组,遮光的是对照组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鲁宾、卡门实验1939年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结论:考点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设置了相互对照实验,自变量是标记物质(H2O和CO2)因变量是O2的放射性二、设计实验实验基本原则要把握一、是要遵循对照原则二、是要遵循单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