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指本着“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人群、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王思斌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第一,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是以服务对象为本而进行的服务。第二,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活动(运用价值伦理、科学知识和专业方法)。第三,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活动,是在社会职业分工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3.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一是价值理念。二是知识体系。三是实务能力。思考:1.在我国社会工作涉及哪些部门或领域?2.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哪些领域及岗位就业?3.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及部门第二章社会工作概述(一)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二,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的、有理性的,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第三,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人道主义者相信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第四,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二)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强化了某些积极的观念和改变了某些消极的观念。孕育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个案、社区)。培养了最早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念渐渐形成。(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专业理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总结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专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制度性前提。专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展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本着“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性质(一)社会工作是应用型社会科学:科学性、实务性、综合性。(二)社会工作的实务性质:社会工作是实践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实务链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从社会弱势群体到全体社会成员1.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最困难、最边缘、最需要帮助的群体。2.从个人到社区,从微观到宏观。3.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其对象扩大到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种社会成员。第三章社会工作的功能一、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教育、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街道社区、工青妇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2.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3)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可能是国际通则规定的,可能是本地经验总结的。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社会工作者与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3.助人过程的特征(1)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2)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3)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过程(信息、效果、促成力量等不对称)。二、受助者(服务对象)1.受助者:即服务对象、求助者、当事人、案主、福利受益者、福利使用者等不同角色或称呼。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其通常有不同种类的问题与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社会工作加以帮助。一些受助者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协同工作者。讨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应该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1)专业关系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受助者与环境之间达到更好适应的合作关系。(2)专业关系与人际关系专业关系是为了专业目的而建立,是为了社会工作所计划改变的目标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可能以自身的满足为目标。专业关系的形成不以社会工作者自身利益为前提;人际关系的建立则可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专业关系的形成,应当避免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爱好和偏见;而人际关系则涉及较多的主观情绪与偏好。(3)专业关系的重要性1)可以增强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深化工作效果,使工作者的意见建议易于被受助者采纳,工作者技巧更易于见成效。2)为受助者提供安全、有利的环境,使受助者能够有机会更好地省视自己,分析问题原因,学习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对受助者的情绪和心理具有治疗作用。(4)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目的性。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以受助者为本。非平等性(受助者需提供个人资料)。受制约性(社工受伦理道德守则制约)。代表性(代表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兼容性(兼有工具性和情感性)。三、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一)功能:是一个与系统相联系的概念,是指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功能学派(功能主义):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对于整体的存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必要的作用,即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功能。(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功能是指某一社会主体、社会安排所发生的作用。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功能的概念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如比较强调系统的涵义,讨论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的功能;再如强调社会行动对行动对象的作用。(三)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1)救难:救人于危难之际。如天灾人祸导致的危难。(2)解困:解除物质困难与精神压力。如生活、工作压力等导致的一时困难。(3)发展:增强权能,挖掘潜力,促进发展。如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及人生规划。2.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提供物质帮助与救济。提供心理支持与安慰。促进能力提升与发展。维护基本合法权益。3.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四)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涵义: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包括两层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静态角度)与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动态角度)。但均应有持久的和谐。表现形式有强制秩序与同意秩序。强制秩序是靠强力压制而实现的秩序。同意秩序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认同基础上的秩序。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1)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2)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1)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2)通过预防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秩序。(3)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秩序。4.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1)社会工作各种功能的一致性。即社会工作的实施效果对各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2)社会工作功能之间的冲突。即在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同时,可能出现对其他方面的利益有所伤害的情形。社会工作价值观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准则1.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社工精神VS雷锋精神社工精神不同于雷锋精神。虽然两者都有助人的效用。但最大的区别在于社工精神在于助人自助,而雷锋精神,是纯粹的帮助别人。3.社会工作最基本价值包括:1.人是生而平等的;2.人是有尊严的;3.人是有个性的、有潜能的;4.人有权利运用资源促进自己生活的更加美好等。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应注重:1.强调社会和谐。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建立在人们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尊重、相互支持的基础。2.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4.重视道德建设。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筛查处理原则1.保护生命原则;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3.自主和自由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改善生活质量原则;6.隐私和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理论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使命或目标的根据;(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实践作用:(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执着于专业服务的实践动力;(2)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的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作者成长的有效力量;(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广义上,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服务。狭义上,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一国用来帮助人们以满足经济、社会、教育和健康需要所推行的项目、津贴和服务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是指一个社群或社会的集体福祉的状态。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资源(物质与金钱)、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等。社会福利的功能1.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促进社会平等。2.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3.社会工作发挥着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4.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有积极的作用。5.通过互助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六章社会工作理论1.理论是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用来解释某些原理,并由相关的假设构成的。2.理论的类型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外借理论与实务理论。(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功能主义、解释性、激进人文主义和激进结构主义理论)3.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目的第一,发展出社会工作领域独有的概念,从而使它们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第二,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4.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有四:第一,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第二,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第三,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形下的知识状况。第四,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5.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目标。(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调查阶段(调查员收集材料)精神分析阶段(20c,20—30s)精神分析与功能主义并列阶段(20c,30—50s,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是服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