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环境保护部二〇一一年目录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3.当前环境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2.“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需求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四、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一)水污染防治领域1.流域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水质改善2.“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3.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研究4.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1.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与灰霾综合控制研究2.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3.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开发和示范4.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5.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三)生态保护领域1.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2.城市生态保护研究3.农村生态保护研究4.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1.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2.固体废物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3.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4.化学品及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五)土壤污染防治领域1.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究2.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3.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4.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支撑技术研究(六)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1.低碳经济环境评估和绿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工业污染预防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3.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七)环境与健康领域1.环境健康调查技术和相关政策研究2.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3.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八)环境监管技术领域1.环境监测技术研究2.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3.环境政策与法规研究(九)环境基准与标准领域1.环境基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2.环境保护标准制订技术和方法研究(十)核与辐射安全领域1.核安全设备质量保障及核材料安全与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技术研究2.核应急与反恐技术研究3.辐射照射控制技术与辐射源安全管理研究4.放射性废物安全和核设施退役安全研究5.电磁辐射环境容量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6.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技术和法规标准研究(十一)全球环境问题研究领域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支撑技术研究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3.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4.保护臭氧层研究5.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研究6.全球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7.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研究(十二)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1.依托重大专项建立产业化平台2.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3.环境服务业支撑技术研究五、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一)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1.共性和关键技术类2.重点行业污染控制类3.城镇污染控制类4.农村污染控制类5.环境保护产业类(三)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六、投资估算和落实途径(一)投资估算(二)落实途径七、实施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强化环境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二)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环境科技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三)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环境科技队伍建设(四)加强国际交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五)倡导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普及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环境科技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科技发展要求,开拓创新,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任务部署,大力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国家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1)“科技兴环保战略”正式确立,三大建设工程不断推进。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期间,在环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34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6项、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几十项。在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数量年增幅超过100项,总数已达到1250项,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先后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新发布了20余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余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技术引领总量减排取得成效。(2)“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全面实施。2007年12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十一五”期间,“水专项”任务已全面部署落实,共设置33个项目,238个课题,总资金投入为112.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预算45.43亿元。目前围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建设,已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重点突破了一批“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综合集成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示范流域水质改善。(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序开展,阶段性成果显著。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的项目总经费已达7.8亿元,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区划、政策创新和环境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1)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共有443项基础理论类、软科学类和应用技术类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有218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其中部分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方面,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008年,在多年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发射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A、B星,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初步实现天地一体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产排污系数核算”,完成了覆盖全国32个大类工业行业、362个小类工业行业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完成了城镇生活污染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填补了我国相关行业产排污系数基础数据空白。全面完成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环境科技保障战略研究,确立了未来10~20年环境科技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谋划“十二五”及至更长远的环境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环境科技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形成了环境保护“统一战线”的基本构架,广聚了国内环保领域的顶级专家,建立了环境科技的国家级人才库,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决策发挥了关键科技支撑作用。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院所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环境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十一五”期末,环境保护系统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涌现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截至2010年年底,建成1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另有9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与环境科技、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和运行高效的科研实验平台,使其成为我国环境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原始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水、气、土壤、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和产业重点领域,已建成11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另有9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3.当前环境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的环境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1)环境管理决策中部分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环境科技需要进一步与环境管理决策紧密结合。针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水平整体比较落后。(2)基础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复杂、潜在和新型环境问题。部分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研究不足,环境污染过程、演变规律、污染物传输和控制途径等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环境监测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研究明显不足。(3)现有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目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科技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环境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科技支撑能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匮乏。(4)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野外观测与综合实验条件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评价表征技术亟须深入研究,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科研仪器设备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特别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科研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5)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防治、生物安全管理、汞污染防治、污染物跨境输送等方面的举措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我国相应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履行国际公约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当前,环境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科技的研究对象、内容不断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内涵不断丰富。(1)研究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整体转变。发达国家在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并通过数字地球技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我国在环境基础研究中,也加强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在具体研究领域,表现出研究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研究内容由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研究范围由小尺度到区域,以至全球性大尺度的转变。(2)研究手段从传统技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针对复杂的自然过程及重大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也不断融入到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分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和深入,使环境科研与高技术发展融为一体。在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方面,已由常规监测向集多种类型、多种手段监测分析为一体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