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模拟题及答案第一题:试述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P9);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就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改变自然物,使它适合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它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第二题:试述社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P43);从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来看,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另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第三题: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影响因素(P4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商品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影响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1、劳动的复杂程度;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单位内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若干倍;2、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但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第四题:试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P73);价值规律包括两重不可分割的含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要作用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商品生产的方向,调节着整个商品经济的运动,具体来说,将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自发地调节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的变换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的;(二)自发地调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且商品交换是已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三)导致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劳动生产率也高低不等。那些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个别价值低,这样,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个别价值高,这样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遭受损失,甚至破产。正是价值规律所起的这方面的优胜略汰的作用迫使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五题:试比较计划配置及市场配置这两种配置方式(P88);计划配置方式有其优点,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劳动资源满足社会重点发展目标建设的需要。但是,计划配置方式也存在内在的缺陷;其一,难以保证计划反映社会的真实需要,因此可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其二,计划部门的垄断地位可能使其漠视社会利益和产生官僚主义;其三,很难形成实施计划指令的长效制度;其四,无法解决激励问题,从而无法避免生产效率低下;其五,无法解决数量信号的扭曲问题,因此无法避免计划决策的失误。市场配置方式有其优点:一是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二是能够比较快地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三是具有长期自动地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四是能够自动解决经济激励问题,从而产生较高的生产效率;五是能够自动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市场配置方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其一,是配置在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部门的经济资源过少,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源配置过多;其二,不能很好地解决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其三,无法避免垄断等因素对资源配置信号的扭曲,从而不能使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其四,无法避免经济资源因为微观经济主体的非理性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损失;其五,无法解读二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从而无法避免经济结构失衡、宏观经济失衡和经济波动。第六题:试述四种市场类型的基本特点(P89);(一)完全竞争市场: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产品是同质或均一的;第三,资源完全的流动性;第四,完全的信息;(二)完全垄断市场:第一,产商就是产业;第二,产品不能替代;第三,独立决定价格;第四,实行差别价格获取超额利润;(三)垄断竞争市场:第一,产品之间存在差别;第二,市场上有较多厂商,进出该行业比较容易;(四)寡头垄断市场:第一,厂商的数量很少;第二,厂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非常困难;第四,非价格竞争非常激烈。第七题:试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P114);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如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后者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前者竞争。这种竞争是部门之间围绕争夺有力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也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按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与价格的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部门间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才暂时停止下来。这就是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必须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为基础定价销售。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这样,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也只是在较大范周内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关系取得统治地位,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时候,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第八题: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P1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国家运用其掌握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积极兴办私人垄断资本无力兴办、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例如航天、交通运输和通信邮电等社会公共工程,不仅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私人垄断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了外部条件,而且也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以后,国家就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主要组织者和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复杂,所需投资也越来越大,风险便随之增大,因此私人企业也不远也不可能承担大规模的科研开发项目。在此背景下,由国家来组织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无疑会促进科技进步和应用。(3)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特别是“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在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4)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以及国家与私营企业协商的垄断价格对某些产品的支持价格,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5)资本主义国家对失业、养老、医疗等实施强制性保险,对生育、儿童、住房进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超额累进税,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些兑换和阶级矛盾,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是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有直接联系的。阻碍作用:(1)国家巨额投资的资本来源与税收的增长。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支出增大和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势必增加广大人民的税负,其结果是进一步削弱本来已相对缩小的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加深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则会导致财政赤字和滥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经济滞涨”与“通货膨胀”并存这一新不治之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之下各种矛盾激化的重要表现。(3)国家借助发行公债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其结果形成债台高筑,加剧了财政金融危机。第九题:试述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特点(P171);中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存在着的重大差别,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形式主要由以下五点: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企业中联合劳动者的劳动,只能是局部劳动,不可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产品被社会接收了,局部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第二,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或强度来衡量,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第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将借助于货币来实现。第四,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劳动报酬和劳动贡献并不不然相符,两者完全相符是罕见的,两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背离则是大量的。第五,按劳分配只能以企业为单位,在各个企业内部按照各自企业内部的状况进行分配。总结起来就是:以货币为媒介,以物化劳动为主要依据,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包含社会和国家两个层次。第十题:试述影响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P179);第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因素。其中生产力与经济制度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因素,对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决定性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制度的性质对经济体制诸多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不同所有制过程了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权力、地位、观念、行为及利益的差别;第二,政治因素对经济体制的影响、政治因素主要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因素。政治因素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从外部对经济体制施加影响。政治制度决定于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政治制度的性质,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一定社会形态的政治制度是服从于这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的,它是服务与其所以来建立的经济制度的。因此,一个社会能够选择何种经济体制,必受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制约。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包换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结构因素分析,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家庭结构等要素。从吸纳代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看,社会结构可分为单一结构和二元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并存;传统社会规范与现代社会规范并存;传统人口结构和素质有现在人口结构和素质并存;传统政治法律观念与现代政治法律观念并存。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因素不断壮大逐步取代传统因素的过程。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或理论结构,科学的发达程度,公民的文化素质、现代意识或观念的发育程度的等。其中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