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标准修订与改革》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2012年由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于贵阳及周边地区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我校作为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建议与学生实际情况等,特做此舞蹈课程标准改革。《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方向)的一门专业实操课程。其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音乐舞蹈、幼儿舞蹈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幼儿教师相应的基本职业能力。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说明,幼师舞蹈教育,是既同又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及高等舞蹈教育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训练体系,它自成一体的教学体系与目标,不是培养舞蹈演员与舞蹈编导,而是培养训练有素且有专业知识的幼儿园教师,所以学习舞蹈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舞蹈学习,提高自身形体,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和正确规范的教学方法,提高舞蹈鉴赏与应用技能的能力,认识和理解舞蹈运动特性,并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安全地指导幼儿的舞蹈活动。而不是强调舞蹈技术技巧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比较,或照搬硬套舞蹈院校的训练体系与方式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学习。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开发幼儿的心理、情感、意志、道德和人类的整体和谐发展为前提,能运用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熟悉幼儿园舞蹈相关活动的总体工作流程,具备幼儿园艺术领域相关业务的职业能力,达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民间舞教师级资格的鉴定要求。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中,重视舞蹈人文思想的渗透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熏陶,并激发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学会沟通与合作,树立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和生态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能;掌握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能;训练塑造好自身体态与舞姿。能;掌握幼儿芭蕾舞训练的原则方法与安全知识能;掌握幼儿中国舞律动训练及教学方法能;掌握民间舞动律训练及幼儿民间舞教学方法及开展形式能;完成模拟实践教学能;掌握幼儿舞创编要求与范例三、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1.教学目标学生应必备的舞蹈知识技能、身体基本素质、体态与舞姿训练。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舞蹈运动时身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整体训练,使其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有效控制身体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肌肉的力量等。幼儿芭蕾形体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舞姿的标准程度与舞蹈的表现能力。3.教学内容A、认识幼儿教师舞蹈体态与基本动作训练的重要性。B、塑造学生的体态与舞姿。C、掌握根据身体部位进行基本舞蹈动作及身体素质训练的要领。D、通过掌握芭蕾形体训练,形成优美舞姿。(二)1.教学目标包括幼儿舞蹈特性及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目标、组织方法、活动形式、活动设计等教学指导。掌握辨别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种类与风格,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全面认知能力,对学生学习各种舞蹈素材提供帮助。2.教学要求以幼儿舞蹈的常见形式以及幼儿舞蹈教学的组织形式。掌握幼儿中国舞在幼儿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以及完成幼儿民间舞风格的鉴赏与素材的积累。3.教学内容掌握舞蹈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表现形式和基本方法等,熟练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律动等,为下一步创编幼儿歌舞做准备。提高学生对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开阔学生对幼儿舞蹈创编的思路,为之后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依托幼儿中国舞、民间舞的学习,实施开展教育教学设计与指导。(三)1、教学目标包括幼儿舞蹈教学模拟与创编的原则和规律,模拟教学的活动设计,创编的材料选择及创编方法、步骤等具体指导。2、教学要求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其舞蹈特点创编幼儿舞蹈。3、教学内容适合各年龄段班级的幼儿舞蹈教学,创编原则与方式,步骤与技法。根据所掌握的幼儿舞蹈种类和中国舞、民间舞种类素材,结合幼儿园大、中、小班舞蹈创编的要领进行教学与编排。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1.教学原则幼儿舞蹈教育属于艺术领域中音乐课程下身体艺术表现活动,它的目的是发展幼儿身体随乐能力,让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生活经验和情感。舞蹈课程设计是为为实现教育课程目标面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开展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它既是对课程结果的预期,也是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教师而言,首要的是尊重、了解掌握学生每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就业发展需求。为了确保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设计舞蹈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发展性原则在设计舞蹈课程标准时,教师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整个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和结合岗位需求等问题放在首位。不能只注意传授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表达能力、自我认识、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理解、创造的能力。(2)主体性原则舞蹈标准是通过教师、教育信息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影响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时,教育的既定目标才有可能得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理想效益和最优化才有可能达成。在重视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正确认识和注意参与指导的适度性,并根据课程的形式,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灵活随机地增加或减少。例如:指导性互动方式、引导性互动方式、中介性互动方式等。(3)审美性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技法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显然,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是幼儿艺术领域的根本宗旨,让幼儿能感知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在我们的舞蹈课程标准设计中,把握好学生的审美特点,以审美体验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贯穿舞蹈的表现和创造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舞蹈实践探索中,习得、应用、表现和创造美。(4)渗透性原则《指南》提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使体、智、德、美各方面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舞蹈课程教学设计中自然的将音乐、律动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引导学生如:律动表现、舞蹈动作创编、音乐欣赏和游戏、载歌载舞表演等,以一个合理的方式整合和交融。(5)创造性原则《指南》要求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对幼儿而言,“表现美”的过程即是创造的过程。因此,创造性原则成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舞蹈课程标准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兴趣为出发点,将审美表达和创造贯穿于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中,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实施策略。注:参考《舞蹈考级》相关职业标准进行教学;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技术总称。(1)示范法示范法是借助于教师自身的动作表演是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带动学生一起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教师表演首先要用准确、生动、熟练且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和生动的表情,感染并带动学生模仿与学习。(2)道具启发法道具是幼儿活动开展中常用的辅助材料。我们教学中可通过一定的图片、实物、幻灯投影、视频录像等直观教学的手段来辅助舞蹈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舞蹈教学内容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3)语言指导法语言是教育指导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媒体,教师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掌握和表达舞蹈的内容、感情和动作。3.教学项目设计及课时计划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每周学时。其中教学时间学时,考核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类型序号教学项目(内容)课时12345678910111213考核14合计4.组织实施①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②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将理论基础知识融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③以马杰的“行为目标模式”过程为基础,设置了5个环节,即:第一步,教师设置情境,任务驱动;第二步,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传授;第三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第四步,评价;第五步,通过作业,进行拓展和提升。5.参考教材教材采用国家教育部制定推荐教材。教材名称出版社主编6.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①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②开发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训指导手册;③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利用行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五、评价和考核1.评价目的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科学的评价体系还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进一步提高。2.评价原则①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主要根据实践操作结果来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可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等评价方式;②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技能竞赛、考试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③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④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心智。3.评价方式4.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