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在前言中,我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提出了十种教师的形象,从这里面大体上可以看得出来,好教师的要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智慧。第二,不只是有专业智慧,还要有人格魅力。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这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我讲这个主题,是从“什么样的老师是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这个地方出发。我希望老师们能够从这个地方介入对专业智慧的关注,对人格魅力的关注,最后,我会专门谈如何通过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首先讲教师的第一种专业智慧,我称之为“课程智慧”。一个好的老师,他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有课程智慧。什么叫做课程智慧?这是说,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这是老师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拿到教材之后,你如何处理教材?我提供三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吃透教材”;第二条建议是“补充教材”;第三条建议是“更新教材”。吃透教材首先要让教材变得厚起来。一般的老师不敢把教材减掉。现在情况稍微好一点,教师现在变得勇敢一点点了。一般的老师是不敢自由处理教材的。为什么?因为要“考教材”。现在提出一种说法:“不是考教材,而是考标准”。可是实际上,大量的考试还是在考教材。做老师的人往往有一个信念:我教的这个内容就是要考的。教什么,考什么,我们一般是这样想问题的。这使老师们不太敢去变动课本、去改变教材。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无论什么课本,拿到手里之后,必须改变。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使很多老师不得不考虑。海南的蒋院长曾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教材,在农村,有一种老师也在改变教材,但是,他改得很危险。怎么危险呢?他根本不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为什么不按照教材内容上课呢?因为教材很多内容他也不懂。这不是败坏我们农村教师的形象。在没有深切领会教材的基本的结构和意义之前,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地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这是危险的。因此,改变教材有一个前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正当的,有意义的。如果是随意的调整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没有意义的、比较简单的内容去学习,这样的改变还不如不改变。由此我们得出一条最基本的结论: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不可以连自己现有的教材都没有弄明白,就想抛弃教材,另起炉灶。你知道教材怎么产生的吗?教材是经过审议的,审议通过之后,再做教材。每一个出版社在做教材的时候,要聚拢很多专家的智慧和优秀中小学老师的智慧。你如果认为这个教材很糟糕,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要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这是最基本的前提。补充教材怎么超越呢?比较保守的、温和的做法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暂时不把教材的内容减掉。可以把教材学习的时间缩短,再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材料。这是一种“加法”的态度。我推荐的第一个“补充教材”的案例是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老师们可以看看相关的录像,看窦桂梅老师上课的时候,她增加了什么,看窦桂梅老师如何用相关的资源对已有的教材构成一个补充。这节课我觉得前半段比较成功。我们看一看前半段(放录像)。你们可以看得到这里面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关于新课程,老师们听过很多相关的讲座,新课程的讲座中有一个主题,很多地方都在谈论,叫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词语,有的老师甚至觉得新课程不过就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词语。其实,每一个新词语的背后,都有它的期望和可能在实践中引起的新变化。每一个新词语的提出都是谨慎的。在新课程话语里面,有一个词语,我认为很重要,就是“课程资源”。我们以前叫“课本”,或者叫“教材”,觉得这就够了,觉得把课本教完,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但是现在不行。我们要把课本变薄或者变厚,把课本变成“我的”,带上我个人的智慧,补充相关的资源进去。窦桂梅老师的课,可以看得出来,她对教材做了大量的“补充”。第一个补充是她的粉笔字。有人会说,把课本上的字转移到黑板上,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不一样。现在少有人重视写粉笔字了。我的粉笔字写得就很难看,所以我不敢写粉笔字,我做PPT讲稿。但是,粉笔字本身是有某种美学效果的,它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学生看老师写字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我们总觉得传统的那些技术都是要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如汹涌波涛,它会把传统的技术打败。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任何技术的进步,都将使人类付出代价。我们可以从窦老师的粉笔字这里看到传统的价值。第二个补充是她的“手势”。窦老师让学生们一起朗读的时候,窦老师的手势很讲究。我估计窦老师是练习过的。我以前做老师的时候,经常在镜子面前训练过我的讲课姿势。有一些专业技能就是要经过训练。你看窦老师的这个姿势,她就是一种交响乐指挥者的感觉,她整个的身体语言很美好。她在课堂上一站,她的身体语言本身就构成了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对对课本的补充。课本很简单,就是这么几个黑色的文字符号,你如何使这些文字符号发生出意义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引导学生一起去解读。现在窦老师在中国的中小学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个模仿、示范的形象。这是有意义的。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让一些老师有一个追赶的精神目标在那里。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他需要有一些模仿。模仿太重要了,只是不能止于模仿。每个人心中最好有一个追赶的精神同伴,但不必神化。可见,关于窦老师的这节课,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地方。第一是窦老师的粉笔字;第二是窦老师的身体语言;第三是窦老师寻找的其他资源,比如窦老师提供了一段音乐。朗读的时候,有配乐。你如何配乐?你到哪里找相关的音乐?窦老师有自己的寻找。为什么一定要有配乐?你当然可以不用配乐,但是,你有了配乐之后,感觉就不太一样了。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艺术的。我们以前较少承认艺术的价值,中国人重实用,太注重实用了。我们不相信我们还需要艺术。可是,在人的生活中,艺术是少不了的。在老舍的小说里面,就有太多这样的艺术化的生活。在乡村,有一个是不可以少的,就是民间艺人。如果乡村有一个男人游手好闲,女人一般都会瞧不起他。但是,心里面还是非常欣赏的。因为那样的人也是有好处的:他浪漫,他的生活充满了艺术化的效果。你可以想象,现在的家庭装修是不是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里了?这说明生活是离不开艺术的。艺术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等会儿我还会回过头来讨论这个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寻找?在这段录像里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我提供的“补充教材”的第二个案例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反叛”。黄老师曾经被称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叛徒”。为什么这样说呢?黄老师是特别的老师。我本人曾听过他的讲座。他说,我上课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你要听我的课吗?好,你进来了听好了。你要听我的课,就要忍受我上课的方式。他的第一个模式叫做“放羊式”,你不是来听我上课吗?我一句话都不说。为什么呢?他说,我把我的学生带到一个草美水肥的地方,让我的学生像羊一样去寻找最好的水草。这有什么不好?黄玉峰老师的语文课在中国的语文教育界是很有名气的,大家可以看看关于他的一些报道。这个案例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补充资源、改变教材。他改变教材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他说,我的学生自己在看书,我不要去惊扰他们。他们自己在看书,老师根本不要说太多的话。这是他的第一种教学方式。他说,还有第二种教学模式,叫做“满堂灌”。你说“放羊”不怎么样,我再上一堂给你看看,叫“满堂灌”。他说,满堂灌有什么不好,别人灌进去的是“自来水”,我灌进去的是“牛奶”。我就一讲到底怎么啦?我的学生喜欢听我讲。这点我是承认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老师不能“讲课”。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说法是:“老师们,你只要听我讲课,看着我,要是把我搞激动了,我会讲得天花乱坠、口吐莲花、语惊四座。”好的讲课表面上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实际上不是。他的眼神在跟学员相互交流,他知道学员在想什么,他知道学员是否希望转换一个话题,他看得出他们的满意或不满。有些老师表面上是在“对话”,实际上是“独白”。我最害怕一种老师:浑身是激情,高声呼喊:“同学们,对不对?”那同学们当然会说:“对!”或者喊:“是不是?”学生当然会回答“是!”我在广东一所中学听一个初中数学老师上课。那个时候是夏天,这位老师有一点点化妆,上课一激动,就流汗。我觉得非常的尴尬。这位老师很激动,她喊:“同学们,如果我们改变一个条件,是不是就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说:“是!”整堂课就是“对不对?”“对!”“是不是?”“是!”,就这样一问一答。你知道什么叫对话吗?这样的对话实际上不过就是独白。一个善于讲课的老师,她可能在不断地讲,但实际上他是在对话——心和心之间的交流。我相信,老师在可以“一讲到底”的,这没有问题。但是,你不能总是“一讲到底”,不倾听学生的声音,那就不好。黄玉峰老师的追求,就是让他的学生自己往前走,他不断地引导他的学生自己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在他看来,那么薄的一本语文课本,很快就能把它搞定,不需要在那里有太多的纠缠。他的学生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可以借书看。他的学生对复旦大学附中周围的书店都了如指掌。书店里面有什么信息,他们都知道。他的学生办了一个刊物,叫《读书与做人》,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给他们写序,到现场去跟学生交往,做得很有影响。这样的语文课就变得比较丰富了。后来《中国青年报》发表有关黄玉峰老师的一篇报道,标题就叫做《语文教学的“叛徒”》。“叛徒”两个字是打引号的,说的比较突然,但是这个“叛徒”打引号之后基本上还可以表达一个意思,就是他是在“改变”,他有“反叛”,有“批判”的思维。黄老师的课为什么让人感觉到讲的好呢?因为他有个性。一个真正的有个性的教师是不会容忍没有个性的教材的。他不会容忍,他一定要把教材变得有他自己个人的精神的痕迹。黄老师有一个做法:他每年都会带学生去旅游。他把它叫做“文化旅游”。尤其是浙东一带。他把课堂带到外面,借用余秋雨的说法,叫做“文化苦旅”。现在一般的老师不敢这样做,不敢带学生出去,以前我们听北京的一位老师的报告,她讲怎么带学生出去游玩,很令人感动。可惜,现在老师们不敢带学生出去,怕出事故。有人担心那样会耽误学生的高考,但是,黄老师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出色的。为什么?很简单,第一,视野开阔,阅读量大。第二,通过写作带动进一步的阅读。语文有什么技巧呢?不过就是读的多,然后通过写作进一步的带动阅读,就越读越多,越写越多,语文成绩就比较好了。语文课是要“听”的,但是,还有比“听”语文课更重要的,就是“读”课外书。我武断的说一句话,其实不是我个人在说,在座有语文老师也会同意:有哪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好,不是因为他在课外读了大量的书?我在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面讲语文课,我们自己在下面看课外书。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是《再寄小读者》。都高中生了,还看这种书。但是,我就觉得这本书写得好。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第二本书是贾平凹的《月迹》。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散文。然后,我越看越多,再也不用畏惧写作文怎么没话说。贾平凹是怎么写文章的?这不是一个杯子吗?你说怎么写?你读多了就可以知道,它可以说很多很多。我看到一个杯子是白的,杯子上面有一个盖子,这个盖子是可以活动的。你说这不是废话吗?写的这些话都没有意义。可是,你开始说出来,说多了,就慢慢有意义了。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不断地说,他慢慢就学会说话了。这就是我们做老师的使命,除了有课堂教学,一定还要有大量的相关资源,要有补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我推荐的第三个“补充教材”的案例是武汉的何文浩老师。我们有些老师可能看过相关的报道。最初人们不太相信这个报道,因为报道得太离谱了。后来我问过湖北的几个朋友,他们说有这个事。这个何文浩老师是有绝招的。我一直在收集教师的绝招,我觉得“绝招”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有自己的绝招。这位何老师是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一个物理老师。有关何文浩的绝招(传奇)有三:第一,课外不留作业;第二,所教的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都是重点大学;第三,用人有术,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一块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