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齐全的《新闻报》资料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闻报》学号:116205204姓名:惠珊《新闻报》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解读,分别是:(一)发展历程;(二)经营策略;(三)股权纷争;(四)与《申报》的比较;(五)《新闻报》的广告;(六)副刊的编辑理念;(七)对当今报纸的启示等方面一一阐述。(一)历史沿革《新闻报》作为一份在近代上海叱咤56个年头、发行量最多(当时也是全之首)、刊登广告最多的著名商业大报,不但未见学术专著,连相关研究文章也寥寥可数,这与该报的历史地位以及潜在学术价值并不相称,与其竞争对手《申报》研究成果相对汗牛充栋相比,更是显得有点“寒酸”。因此,本文通过分阶段对《新闻报》的历史发展与概貌做简要梳理,钩沉其“庐山真面目”。一、《新闻报》的初创期(1893———1899)《新闻报》于1893年2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在上海创刊,由绅商张叔和、袁春洲等与西人合资创办,推举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为总董,斐礼思(F.F.Fer-ries)为经理,聘华人蔡尔康为主笔。后因华人退股而由丹福士独营。初创时期的《新闻报》以刻意经营为主要竞争手段,而新闻报道被放在了较次要的地位。《新闻报》创刊本身就极富戏剧性。根据蔡尔康的主意,由于当时已经瓜分市场的《申报》和《字林沪报》“新年休假,出报以初四为期,凡喜阅报章者,正苦消息不通,我则乘间而兴,连赠阅者三日,始基立矣,异日扩充,未可量也”③,《新闻报》选择在元旦出击。事实证明这一决断非常高明,《申》、《沪》两报立刻感到巨大威胁,不得不一改惯例提前到初三就出版,但当《新闻报》在第四日停止赠阅、开始收费之时,已经有千余订户了。旗开得胜后,斐礼思更是屡出奇招。例如,他专门雇了一批挑报人,每晚12时后将刚印好的《新闻报》送到河边,装上事先雇好的脚划快艇,次日上午即可到苏州批售,这样就比《申》、《沪》两报早到苏州一天;再由设在那里的《新闻报》分馆转发无锡、常州等地,这样就一举占据了苏州等地市场。在延揽广告方面,上海各戏院的戏目广告原来只有《申报》独家刊登,连《字林沪报》都没份,《新闻报》到各戏院索取广告时,自然就经常吃闭门羹。于是,斐礼思大怒,“令排字人随意乱排戏目,按日刊录,以淆乱观剧之人,各戏园大惧,央人解围,各愿抄送,未几且各愿出资。”④虽然手段很不光彩,却也反映出《新闻报》广告在早期就对上海市民的休闲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报纸的本业———新闻报道上,《新闻报》也是以夺取受众和广告客户为最高目的,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例如,甲午战争时期,《新闻报》迎合读者喜胜不喜败的心理,故意捏造日军败绩的假新闻,果然大受欢迎,“各报贩易于脱售,未午即均以告罄。越日增印若干,而销数亦如之”⑤。早期《新闻报》的做法经常有违职业道德,但客观上的确使《新闻报》以后进之劣势跻身并迅速站稳上海报业市场。二、《新闻报》的兴盛期(1899———1937)1899年,丹福士破产,美商福开森(J.C.Ferguson)廉价取得了《新闻报》产权,并任命汪汉溪为总经理全权处理报务。正是汪汉溪的苦心经营(后由其子汪伯奇、汪仲韦分别接任总经理和协理职务),开创了《新闻报》的全盛时期,为此,汪汉溪本人也被称为上海报界的“四大金刚”⑥之一。在经营方面,汪汉溪吸收上海金融界人士入股,然后通过借东补西但又信用昭著的借款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他极重视物资储备。“一战”爆发后由于海运阻滞而纸价飞涨,各报成本大大提高,唯独《新闻报》以存底甚丰而大占便宜;汪氏父子也不断更新印刷设备,以跟进发行量,并实现国内首家报纸套色;此外,他们还非常注重报纸品牌的树立。例如,凡报社同人一定要称“新申两报”而非“申新两报”,即使广告客户也要使用此顺序,否则宁可不登。⑦再比如,报社的送报车身上,就写有“新闻报”三个大字,旁边还写着诸如“日销五十万份”、“广告效力最大”等口号,⑧时刻进行形象宣传。难能可贵的是,汪汉溪作为总经理,也非常重视新闻业务,在与《申报》竞争的过程中不断革新与突破。民国初年,正当《申报》以长篇论说号召读者时,《新闻报》却别出心裁,在前三版的新闻中分别配发“新评一”、“新评二”、“新评三”的短评。由于篇幅简短、文字浅显,很受读者欢迎;《新闻报》也特别注意新闻的时效性和独家来源。例如,其他报纸往往要等外国电讯社的中译文才能刊登国外消息,而该报最先设立无线电收报台,派专人直接抄收外国电讯并连夜翻译,因此能迅速见报。再比如,《新闻报》善于挖掘独家新闻,与政学关系密切的张季鸾为其写北京通讯,与金融界有直接联系的唐有壬写财政新闻,⑨《新闻报》因最早披露蒋宋订婚的消息而名震国际新闻界,也是利用该报记者顾执中与宋美龄的私交而得。⑩根据福开森“无党无偏、完全中立、经济自主”的办报方针,汪汉溪敏锐地看到:“上海人口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于是,《新闻报》先以经济信息、商业新闻为重点,开辟“经济新闻”专栏。1922年4月15日,又在原有专栏基础上,正式辟出“经济新闻”专版,专版有市况提要、金融市场、汇兑市场、上海商情、国内经济事情、国外经济事情等栏目;同时,还重金聘请徐沧水、朱羲龙等经济专家主持,月薪接近总编辑。由于经济信息十分灵通,《新闻报》在工商界凝聚了大量读者与人气,以至于有人评价说:“《新闻报》成为全国第一的大报,‘经济新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争取小市民阶层,《新闻报》也重视社会新闻。它在会审公堂、巡捕房、救火会、医院等处特约了许多“报事员”,随时向报社提供案件、灾祸、疫病之类的消息。工部局和巡捕房略有权势的人,只要肯在重要事情上悄悄提供线索,《新闻报》也按月致酬。《新闻报》的副刊,以趣味为中心,不谈高深知识,不倡文艺理论,经常刊载武侠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很适合大众口味。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都是先在副刊《快活林》连载并引起轰动,为《新闻报》赚足了眼球。根据江浙沪地区工商业发达、消费水平高的实际情况,《新闻报》实行“竞近不竞远”的方针,因此,“《申报》销路一向在边远地区占优势,但靠近上海的苏浙两省,特别是沪宁、沪杭两路沿线各城镇,《新闻报》销路远远领先。”在汪氏父子的耕耘下,该报发行量不断增加,常年占据首位。1937年6月关于上海读者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新闻报》是上海读者最爱读的报纸,上海读者有29%订阅《新闻报》,订阅《申报》的为19%,订阅《大公报》的为15%。关于《新闻报》历年的确切发行量因难以考证,学界有不同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即进入民国后不久,《新闻报》的发行量就超越了《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深远的近代上海“第一之大报”。即使后来由《申报》进行的统计,结果也如此。而发行量与广告又相辅相成,因此,《新闻报》刊登的广告比其他报纸都多,连广告费都比《申报》高半成到一成。当时《申报》的广告负责人每天要看《新闻报》,发现有登“新”而未登“申”的客户,就要去开展说服工作。虽然《新闻报》不断《新闻报》浅析———兼与《申报》比较扩版,但其实新闻与副刊的篇幅几乎没有增加,所增加的都是广告。由于《新闻报》以广告多著称,社会影响也大,有些机关还曾声明,只有刊登在《新闻报》上的声明才有法律效应。这样更大大增加了《新闻报》的广告来源。为此,汪汉溪高度重视广告业务,在广告科之外又特别设立了准备科(相当于广告的编辑部,其重要性在新闻编辑部之上,任务为计算当天收到广告的多少,以便决定次日出版的张数),其作用就是让广告与新闻经常保持6对4的比率。笔者在上海档案馆中发现一份关于“新”、“申”两报广告与新闻比率的对比记录。虽然该记录反映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状况,但据笔者实际观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两报基本延续这样的格局。由此可见,《新闻报》的广告不但绝对数量在各报中最多,就其自身版面而言,广告总量也占六成左右,这也就难怪该报在30年代会成为一份“新闻是间隔广告的材料”的“广告报”了。三、《新闻报》的衰退期(1937———1949)即使经历了“1929年史量才收购《新闻报》”等风波,《新闻报》直至30年代后期,始终保持稳定与兴盛的局面。1937年上海沦陷后,《新闻报》考虑到报社人事臃肿,国家在运输上又未给以便利,此外离开上海这个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该报又未必能够存活下去,于是放弃了内迁的计划。虽想尽办法使福开森继续出面“改挂洋旗”,但终因时间延误而不得不送日本人检查。虽然《新闻报》认为这只是一时权宜,但还是为此留下话柄而成为污点,遭到进步人士和市民的唾弃,因而发行量锐减。1941年12月,日军占领租界实施“军管理”,《新闻报》基本被日军和汪精卫政府控制,改派李思浩担任社长,为此,汪伯奇等大批馆员辞职,从此《新闻报》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宣部接收《新闻报》,又用法币收购该报产权,组织了官商合办的新董事会,程沧波担任社长,使该报成为一张“cc”系的党报。从此,《新闻报》失去了民营报纸的性质,1949年停刊。其实严格来讲,《新闻报》在1937年后或受束缚,或遭劫持,早已不是其本来面貌了。③蔡尔康,支佛甫.创新《新闻报》记[A].见:孙慧.《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J].档案与史学,2002(5).④安成蓉.试析《新闻报》“在商言商”的经营之道[J].商场现代化,2007(4):105.⑤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94.⑥其余三人分别为《申报》的史量才、《时事新报》的张竹平和《时报》的狄平子。⑦徐百益.“申”、“新”两报的广告之争[J].中国广告,1998(4):20.⑧黄志伟,黄莹.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71.⑨陶喜红.《新闻报》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当今报业竞争的启示[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51.⑩刘小清,刘晓滇.中国百年报业掌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59.(二)《新闻报》经营策略探析在近现代中国的民营报纸中,上海《新闻报》是企业化经营最成功的典型。它秉持“经济自立”、“无党无偏”的办报方针,把报纸作为一种产品来经营,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成为旧中国发行最广、盈利最多的第一大报。《新闻报》在营业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它所采取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一,在商言商,准确定位《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由中外商人合组的私人公司创办,6年后美国人福开森出资购得,聘汪汉溪任总理。①福开森想把《新闻报》办成一张欧美式的商业报纸,提出了“经济自立”、“无党无偏”的办报方针,即在经济上、政治上保持独立,对各党各派采取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基于这样的办报方针,《新闻报》完全按照商业原则经营运作,不介入政治纷争,一心在扩大销路、招徕广告上下功夫。《新闻报》走以赢利为宗旨的商业化道路,既是对办报目标的自觉选择,也是在当时环境下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避免在政治风浪中遭受无妄之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新闻报》创刊30周年时,曾担任该报特约记者的张季鸾撰文推崇《新闻报》为“东方之泰晤士”,并谓“《新闻报》发挥其在商言商之主义,不求津贴,不卖言论,不与任何特殊势力缔结关系,惟凭其营业能力,步步经营,以成今日海内第一之大报,此诚难能而可贵也。”②把报纸作为商业来经营,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上海有竞争实力的大报中,《申报》具有综合性而又着重政治新闻,《时事新报》以介绍学术见长,《时报》则以体育和娱乐新闻为主。《新闻报》为了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以经济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主、店员与一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汪汉溪认为,“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业者为最多,为了推销报纸,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求。”③根据这一定位,《新闻报》首先在经济新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最早开设经济新闻专栏,逐日发表商业行情,报道商场动态。除派专职人员采访外,还在各行业中聘请一批业余访员,每月给以固定报酬;遇有市场发生波动,行情大起大落时,这些业余访员必须及时报告。所以《新闻报》的市场信息最灵通,大小商店均订阅该报,成为上海惟一的“柜台报”。1921年又增设经济新闻专版,聘著名经济学家徐沧水为主编。徐月薪为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