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赛跑”赢在“智慧”应用未来的数字城市,能够真实再现城市的各个细节信息。编者按:“数字中国”概念自1998年被提出,如今已在构建地理空间框架、提高测绘保障能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推广应用层面,伴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以及一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搭建完成,信息资源分布不均、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报记者张林让每一个有形城市的背后都有一个数字神经系统——这是神州数码集团涉足数字城市建设的初衷和愿景。今年年底,在神州数码首批开展市民卡业务的江苏省扬州市,将完成20万张市民卡的换发工作。市民卡广受青睐的原因在于:它将可能囊括现在及未来所有IC卡的功能。即一卡多功能,还能实现互联互通。扬州市民卡不仅集合了政府公共管理、公用事业服务和金融支付结算等功能,还继承了原来的社保卡、公交卡的功能。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城市均已开展各具特色的市民卡工程。其中,推进速度较快的无锡市已累计发放市民卡100多万张。某些城市的市民卡在经济圈内的城市之间甚至可以互相使用。这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实际便利。在神州数码的数字城市业务中,约占1/3份额的市民卡业务正在成为企业从城市化进程中获益的重要载体。神州数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数字城市业务本部副总经理刘小红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民卡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用”促“建”,才能保障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建设少走弯路。“数字中国”概念自1998年被提出,如今已在构建地理空间框架、提高测绘保障能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然而在推广应用层面,伴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以及一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搭建完成,信息资源分布不均、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从“数字”到“智慧”“当中国还在提‘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时候,欧美国家已经在发展‘智慧地球’了。这不仅是概念的变化,也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寄予的美好期待。”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2010全国数字城市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就我国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城市建设初级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如此描述。有专家还预言: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变迁,将诞生更具诱惑力的智慧产业。来自测绘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多个城市(区)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40个城市已经建成,带动各地基础测绘投入约12亿元,在30多个领域的600多个专业部门广泛应用,综合效益显著。同时,我国已形成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航定位、地图出版以及测量在内的地理信息产业结构体系。2009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近些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将是一个大感知的时代。”国家测绘局副局长闵宜仁在会上说,“作为这种联系的基础——位置服务业或地理信息产业将承担重要的功能。智慧中国不仅是中国IT产业的发展机会,也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良机。”如果说传统的数字城市是一种基于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服务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提供创新型管理与服务的互联共同体,智慧城市就是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下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细、环境更加和谐、经济更加高端、生活更加宜居。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会上表示,利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开发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是现代城市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据介绍,在数字全球的背景下,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机遇首先来自于技术进步为数字全球提供的种种可能。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引进,以及带宽不断扩大、终端技术日益提升,使得音视频能够集中在个人终端,这让社会公众切实享受到了数字全球带来的便利。其次,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激发了市场需求。而市场的内生需求才是数字全球持续发展的动力。此外,跨国公司的介入也加速了我国的信息化步伐。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地球,虽然内涵有所不同,途径各有差异,但对于“五化”发展要求下的中国城市而言,则意味着找到了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民生状态改变、提升的一个有力杠杆。最为关键的是,把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的一系列功能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形成未来5~10年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撑中国长远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技术主导转向需求主导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推进,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政务开支加大、能源供给紧张等一系列城市病变得日益突出,现有城市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不断显现,城市必须寻求新的理念、科技和措施,以信息化手段改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无疑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城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开展得如火如荼,却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存在种种距离,进而大大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这种距离感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发展始终滞后于公众多样化需求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技术主导下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大众需求的忽视。对数字城市建设而言,则是技术导向还是需求导向的选择问题。在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并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和城市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当电子政务成为各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必做功课时,一些问题也随即显现出来。“电子政务正朝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无序化,缺乏整体规划;另一个是其范围拓展得太早、太快,服务内容上存在盲目性。”高新民说。高新民认为,数字城市需要作好全面规划,规划的路径在于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特别是以电子政务为立足点的公共服务,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对于城市病的治理。作为我国推行电子政务最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已初步建成基于首都公用信息平台政务信息网络体系,有100多个市属机关、单位在“首都之窗”上建立了网站;40多个部门和16个区县机关初步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或领导决策服务系统。目前,北京市的电子政务正处于从核心业务建设向应用融合迈进的阶段,但与真正面向社会公众、企业的服务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备受关注的首都交通拥堵问题,只要提及“数字北京”建设,无不被认为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城市病之一。“数字城市建设应该由以技术为主导转向以需求和解决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为主导。许多数字城市的规划之所以缺乏特点,都是因为没有聚焦城市的特定环境与需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宁家骏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宁家骏认为,信息化必须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推动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就业与收入问题。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应成为未来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在产业方面则需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其衍生出来的信息服务业,如信用担保、第三方支付、物流配送等。此外,诸如交通治理等城市规划管理方面需求也非常迫切。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将以推动服务型政府为重要内容,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甚至将建立全国层面的大型应用服务系统,如全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系统、医疗系统、城市卡系统等。商业模式有时重于技术创新前不久,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商宏基公司落户重庆,使重庆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的梦想进一步变为现实。预计3年后,重庆市笔记本电脑总产能将达到1亿台,占全球产量的1/3。该项目落户重庆,也是重庆市政府一番角力的结果。据介绍,当时争这一项目的地方有不少,有些地方甚至以“地区人口多,因此笔记本电脑需求量必然大”为竞争优势,却最终落败。事实上,在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相关调研中,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并不与人口数量成正比,相反与城市信息化程度以及人均GDP排名正相关。目前,重庆人均GDP居全国第13位,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全国第10位,两者排名相近。上述排名同时也折射出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比较滞后。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沐华平介绍,在推进信息化的实践中,重庆始终把商业模式作为第一要素,它甚至比技术创新更重要。重庆通过政府引导,让运营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结合,从而解决信息传输渠道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探讨行业应用,把推进信息化与产业培育有效结合,在第三产业、运输物流业、手机支付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神州数码推行的市民卡业务中,商业模式探索也成为该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市民卡的应用分为不同的情况:对公交卡等成熟应用领域以功能延续为主;对卫生、教育等新领域侧重形成规范标准;而对于新的需求领域,如政府定向支付、增值服务等,需要重新开发设计。目前,国内市民卡的应用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无法与香港的八达通卡相比,发放规模和集成功能相对有限。刘小红介绍,神州数码的市民卡业务推广模式包括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三个步骤。其中首要内容是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规划设计,因为市民卡是企业与地方政府进行数字城市业务合作的一项内容,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切入点,是典型的以“用”促“建”。同时,市民卡提供的服务多为公共服务领域,而政府公共服务一般是免费的,因此市民卡的赢利模式还需要探索。除了发卡收费,其他服务收费还有待开发。而目前公司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传统模式下的软件开发收入,约占其数字城市业务收入的1/3。虽然市民卡的许多新功能还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但公众对于这种一卡多功能、互联互通的新技术形式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提高。未来,市民卡在逐步盘活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后,将形成商务带动政务、政府推动商务互动发展的局面。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也赞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他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信息化不是缺资金、技术,而是缺理念,如管理运营理念,商业模式的探索本质上还是管理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信息化追求政府主导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两者并不矛盾,国外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关键要处理好价值链的关系。”郭华东说。防止物联网概念被“泛化”智慧地球、智慧中国,其核心内容是物联网。而物联网的核心理念在于感、传、知、控,通过感、传、知、控,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目前已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然而自物联网概念被关注以来,围绕其产生的争议至今仍然是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微型化技术、开发工具及系统管理工具的突破;在商业模式层面的应用效益与可持续性;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抗攻击与自愈能力以及隐私保护,种种问题的热议反而使物联网概念更趋白热化。在数字城市建设的赛跑中,饱受争议的物联网被赋予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甚至,物联网的应用一度呈现无所不在的趋势。北京市今年将通过物联网实现烟花爆竹管理的智能化;南京将为所有的汽车安装电子标签,使车辆能够“被感知”;成都拟推出无线POS机,让市民可随时随地实现刷卡消费……这些新技术在增加城市“智慧”的同时,也使物联网的概念更加扑朔迷离。在高新民看来,物联网应该具备时常在线、即时响应、无所不在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在于实现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体化,而国内目前关于物联网的概念过于宽泛,与上述特点和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人类生活面临的问题,也许是物联网虽然颇受争议却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当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越走越近时,有学者仍然不忘提醒公众:不要把什么内容都放到物联网里面,也不要把智慧城市下的物联网理解得太简单、太泛化。物联网受追捧同时也唤起公众对于信息安全的新的担忧。正如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当前的物联网热,既有利于推动国家现代化步伐,也将放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