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知识链接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交待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把握故事情节1.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小说的开头1、悬念法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倒叙法误会法欲扬先抑法•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那是我们的前提。这篇故事将从它那里得出一个结论,同时证明那个前提的不正确。从逻辑学的观点来说,这固然是一件新鲜事,可是从文学的观点来说,却是一件比中国的万里长城还要古老的艺术。•《爱的牺牲》2、写景法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药》•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荷花淀》小说的结局1、“出人意料”结局的作用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与前文的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更好地深化升华主题。“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欧·亨利”式的结尾。•例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篇藤叶》•《麦琪的礼物》•从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金刚钻项链给我到部里参加晚会,现在,你可还记得?”•“记得,怎样呢?”•“怎样,我丢了那串东西。”•“哪儿的话,你早已还给我了。”•“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帐,我是结结实实满意的了。”•伏来士洁太太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伏来士洁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2、悲剧结局喜剧结局(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总结: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承上启下。•8、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布局谋篇•◆题目:是否含义深刻、紧扣内容、全文线索、新颖独特。•◆位于开头:引出话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铺垫、交代要素、欲抑先扬、提纲挈领、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础、设置悬念。•◆位于中间:过渡(衔接紧密、语义连贯、思路清晰)、承上启下、转移话题,线索连接,伏笔。•◆位于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含蓄委婉、呼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练习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答案即出。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1)答案:•①这一细节意在说明儿媳原本不爱吃红橘,只是装个样子骗家公高兴。•②第一个“急急地”是儿媳故意表演给家公看的:自己很爱吃他带来的红橘,以至做饭时也要急不可耐地出来吃上几瓣。•③第二个“急急地”是在暗示儿媳并不真爱吃红橘,所以将红橘塞进嘴里后,才要“急急地”奔向厨房。•(2)答案:•①第二段“儿媳妇陈妮时不时从厨房急急地出来”只是“拿起茶几上几瓣红橘塞进嘴里”而不是“吃下去”更没写“咽下去”而且“塞进”后就急急向厨房奔,这说明她并不爱吃红橘。•②第六段“她拿起茶几上的一个红橘把玩着。”按理,此时,儿媳有足够的空闲来尽情品尝红橘,但她却只是“把玩着”,而不是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由此也可看出她并不爱吃红橘。•(3)答案:•①以“红橘”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在情节的展开上,运用顺序与补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故事完整,情节合理。③铺垫照应自然,不露痕迹。第二段儿媳做饭时吃橘子的描写不动声色地为下文揭示她不爱吃橘子埋下伏笔,第六段“把玩”橘子的细节又与之巧妙照应,看似不经意一笔,实则匠心独运。④运用误会与巧合使文章波澜起伏,生动有趣。误会:儿媳妇怀孕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却使爷爷牢记在心,并误以为儿媳爱吃他亲手采摘的家乡红橘,于是每年都要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为儿子一家送红橘。巧合:母子客厅对话,是趁着老刘睡了,且压低了声音的,可巧的是,老刘偏就醒了,要到客厅倒水,最终还是听到了,并因而感动得泪流满面,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2、答案:①“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暗示“男人”是想偷偷地进去,不想让人发觉;②“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说明“男人”对被发现缺乏心理准备,并不是真正来“拜访”的;③“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看出男人被认出的紧张感,“使劲攥了攥”,攥的当然是那把刀子;④“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可以看出“男人”的这次“拜访”是有预谋的;⑤“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直接点明了“男人”不是为水而来,而是另有所图。(答出两处即可)•3.答案:•①制造悬念。钱老人嘴越严,越是不想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人们越想了解,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②反衬钱老人被捕后的惨痛遭遇,是帝国主义的残暴使老人惶恐不安。•③为下文钱老人性格的转变作铺垫。他默默地忍受着,在沉默中保全性命,希望养好身子,像金三爷一样健壮,以便复仇。•④深化小说的主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