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前770前475前221前2072205816189079601276136816441912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两宋元朝明朝清朝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专题线索: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西汉:儒学经改造正统地位确立;宋明: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局面。考点一百家争鸣一、考纲要求:百家争鸣二、考点搜索:1、孔子和早期儒学;2、老庄之学;3、法家思想;4、墨家的主张;三、梳理复习:(一)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墨家墨子战国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法家韩非战国A、政治:“仁”和“礼”、“德治”;B、教育:创私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整理古籍“六经”;A、“仁政”;“民贵君轻”;B、性本善;C、四种道德规范A、政治:“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礼法并用;B、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C、伦理:“性本恶”A、政治:“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哲学:道;辩证法思想;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乐、非命齐物论;无为逍遥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概念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知识延伸:百家争鸣的条件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起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史料研究:史料(2012·天津高考,节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试题调研:1.(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2014·上海高考)“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3.(2014·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AAD◆知识延伸:(1)如何认识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1、儒家的民本思想(表现及实质):表现: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实质: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和“礼”(背景、意义、实质):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3、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背景:实质:表现: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2)如何认识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反对统治者的强权统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3)如何认识韩非子的主张?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4)墨家主张的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5)诸子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6)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7)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2、在人性上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史料研究:史料一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鲁迅全集》第1卷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论语》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菜根谭》“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处之以淡。”——《增广贤文》史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1)据史料一指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有哪些?(2)史料二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主奴等级;尊天认命(宿命);知足乐世;中庸忍让。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试题调研:1.“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2.“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A四、课时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1、完成《步步高课时练》第26讲2、完成《金考卷》考点29考点二汉代儒学一、考纲要求:汉代儒学二、考点搜索:1、罢黜百家;2、太学的出现;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梳理复习:(一)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1.背景2.评价①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①直接作用:②消极影响:③实质: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物质条件(经济):②现实需要(政治):③个人发挥(思想):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表现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设郡国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贤良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倡儒:3.影响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积极:①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国家大一统;②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消极:(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结合必修一自学):1.含义2.影响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B、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知识延伸:(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继承和改造了先秦的儒学)2.主要内容及作用D、“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提出为人处事标准,维护统治秩序;A、“春秋大一统”和“儒学独尊”---中央集权、思想统一、国家统一;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防止暴政;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3.特点A、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C、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2)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历史成就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方面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土地兼并)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察举制抗击匈奴;建立郡县(民族问题);开通丝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史料研究:(2012·天津高考,节选)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依据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料研究:史料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据史料概括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