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博士、教授、博导《我国“十一五”发展纲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发达地区”的概念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沿海发达地区)定义: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方向: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定位: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政策: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鼓励在本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的评价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2005“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职业教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教育三大发展战略重点之一2006年职业教育进入“中南海”议事日程--给“十一五”期间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舆论与政策环境;2006、2007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些地区政府提出府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政策也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上海“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构建“面向市场、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一半左右;职业院校注册学生中,学历生与非学历培训者各占50%;在注册的学历生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学生各占50%;每年有1/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就能的培训教育。尽管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但是“十一五”期间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主要表现在:中职发展的后续生源将严重不足,“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将难以完成;中职生的升学需求将上升,就业比例将明显下降,“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难以贯彻;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中职”将面临“生存危机”,“中职”性质将发生改变,“中职”将有被“异化”的危险。造成这一困境的成因有:政府的政策导向家长的社会心态即将的人口波动企业的用工趋向(一)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一方面希望中职继续办下去,另一方面又希望提高市民的受教育年限;导致高中阶段教育越来越趋向于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在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下,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学校不具优势;这使中职成为学生与家长的“最后选择”。(二)家长的社会心态在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二本”进不了,至少在就业前上个“高职”;即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大多也没有让孩子在18岁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打算。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发达、“高职”门槛不高的状况进一步助长了家长的这种社会心态。这样,就业导向的“中职”自然成为学生家长的“最后选择”。(三)即将出现的人口波动据预测,到2007年之后,发达地区象全国一样,高中阶段的生源数将达最低谷,而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09年。这对本来就生源不足的“中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四)企业的用工趋向高利润、低成本永远是企业目标。目前发达地区的商务成本已经不低,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尤其是对面广、量大的一线员工,将更加关注劳务成本。根据劳动法规,在上海合法雇佣一个本地员工要比雇佣一个外地民工多支出近300元的成本。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国家政策的贯彻与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倾向于雇佣农民工而非本地员工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将进一步削弱。“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增加,将进一步强化“中职生”的升学取向。面对如此的困境,发达地区“中职”发展的出路何在?首先,搭建真正的“立交桥”,使“中职”具有“升学上”的优势。改变“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内容从“强化文化知识”转为“强化技能”使“三校生”升“高职”时具有某种优势其次,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使“中职”具有“就业上”的优势。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新员工就业,必须持证上岗;无证的就业人员,如在规定限期内拿不到上岗证书,必须下岗;要获得职业资格,必须到职业学校参加相关的培训。通过规范就业市场来“培育”职业培训市场。再次,在初中就开展生涯教育,使“中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然选择。初中应该成为学生进行生涯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智商、性向、兴趣的测验,学习成绩的总体分析等,确定适合接受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的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的自愿、主动、自主和自然选择。最后,“中职”学校要生源多元,向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度过“生源锐减”的“三年自然灾害”,职业学校要实现生源多元,在继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企业职工的职后培训、“高考落榜生”的就业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社区的成人教育。使“中职”学校功能多元化:就业、升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中高职衔接”,“职前、职后一体”。让学生和家长在政策的导向下自主选择职业教育,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与升学可能,让他们了解到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一种有前途的教育!这时的职业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出路”!“十一五”期间发达地区职教发展的另外几个课题或“难题”1.如何“树立大职教观,完善职教管理体制”?--就业、升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中高职衔接”,“职前、职后一体”。--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升级;就是抓就业与再就业;就是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职教观”的职业学校与“小职教观“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是问题所在(政府的、行业/企业、学校)2.如何“搭建资源共享、功能衔接的公共实训平台”?--市、区县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开放实训中心(本科、高职、中职)3.如何“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至今没有建立--德国经验--文化告诉企业“应该这样做”法律告诉企业“必须这样做”政策促使企业“乐意这样做”没有企业和行业的深度参与,以下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构建“面向市场、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如何“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政府出台免税政策--实行“实习生制度”--学校自动服务企业5.如何“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发达地区此次职教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月/年到企业实习6.如何“深化普职渗透、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改革”?--综合高中、五年制高职的前景--课程、招生制度中的衔接7.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连锁化”?--目前行业的情况(以上海电气与上药集团为例)--职教“集团化”的战略8.如何“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9.如何“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出多门”难以合作--“证出多门”难以对接--证书“含金量”不高,效用不大“十一五”期间发达地区“大职教”思路能否实现取决于以下方面在体制、机制上能否突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协作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高职在课程与招考制度上的衔接职校“就业、升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拓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