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三)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五)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泰伯》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孔子说:“禹这个人,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自己饮食菲薄,而对鬼神享祀丰洁;自己衣服蓝褛,而祭服华美;自己住房低湿,而尽力为民沟洫水道。禹这个人呀,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啊!在《论语》中,鬼神指的是祖先的亡灵。鬼神的世界就是人间世界的延续。孔子正是在重视人事的基础上重视鬼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却又要远离它是为什么呢?因为鬼神是无法真正接近的,此其一;其二,过于专注于对鬼神的痴迷会使人脱离现实生活而走入玄想与迷信,这是孔子所反对的。但与鬼神保持距离的前提却不是对它的漠视而是尊敬,因为“敬鬼神”就是敬祖先,就是孝,而且只有保持距离的尊敬才能真正成其为尊敬。祭鬼神在孔子看来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他指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祭祀别人的祖先就可以被看成是谄媚,正从侧面说明祭祀祖先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它是容不得任何马虎和怠慢的,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孔子对鬼神的虔敬就主要体现在祭祀这一礼仪形式上。考察祭祀活动的过程可以发现,当家族成员面对亡灵的牌位行鞠躬叩首礼时,牌位只是一个符号的能指形式,其具体的所指是家族的祖先。在祭祀人的心中真正占有地位,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寄托的并非鬼神而是当初活着的那个人。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深意的现象,孔子虽然不直接讨论鬼神是否存在,却在祭祀礼仪中特别强调“神在”。因为只有在承认“神在”的前提下,祭祀礼仪才能名实相副。对于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孔子不是从思辨入手先讨论出鬼神的存在再来指导实践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中人们心中确实有鬼神这一事实出发,侧面补足鬼神的存在。因为在孔子看来,鬼神是否是客观实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人的精神领域里是否占有地位。人信则鬼神在,人不信则鬼神虽在犹如不在。因此说,孔子重视鬼神是因为他重视礼的内在实质,而重视礼的实质是因为他希望当时混乱的世态人心重新获得一种秩序。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一是要人不要依赖鬼神去求福避祸;另一方面,就是说,不要去论证或批驳鬼神的不存在,对鬼神有无的问题,应采取/尊礼尚施0的实用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