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至四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程代码0031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单项选择题20题*2分=40分名词解释4题*3分=12分简答题6题*5分=30分论述题(共3题,前两题为选做题,最后一题必答)8分+10分=18分毕生发展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格动机与情绪情感智力思维与创造性记忆与学习感觉与知觉意识与注意概论本书框架第一章概论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总之,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3、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受自然科学的影响,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主要看其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且是否达到了几个重要的标准。A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法和直接实验。B重要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3、心理学达到以上标准,其是一门科学,并由于自身特点,其又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活跃于1879年到20世纪的20年代。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和意识。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理解心理实质在方法在,其强调内省法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和杜威)主要活跃于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并关注意识的连续性,提出了“意识流”这一概念。其与构造主义心理学都主张研究意识。然而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古典行为主义-华生;新行为主义-斯金纳主要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华生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否认心理、意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研究路线:“刺激—反应”公式(S—R),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俄国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斯金纳与华生不同之处在,其并不否认内部心理的存在。人的心理输入(刺激)输出(反应)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科勒)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批评构造主义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割成独立元素,强调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区域。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下意识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谈话法等)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的作用。课后小知识弗洛伊德在其意识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人格结构理论,其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急切地寻找出路,要求尽快得到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超我则是人格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形成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针对的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观点。其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人本主义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认科学研究不同。认知心理学(奈瑟、皮亚杰)其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套理论体系,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美国心理学家奈瑟于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从此,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在方法上,提出了口语报告法,即“大声想”。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一般过程: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和得出结论。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第一手资料,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测验法:指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优点:量表编制具有科学性,所得结论较为科学缺点:量表存在着适用目标和适用群体之分。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运用时应考虑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形式。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eg:应用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与注意意识的性质注意生物节律、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现象第一节意识的性质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意识状态2、自动化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3、睡眠状态第二节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注意不等同与意识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节律即周期性变化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其中日节律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二、睡眠与梦睡眠过程第一阶段过渡期,个体感到困扰、意识模糊,脑电波为a波,持续1—7分钟第二阶段轻睡期,脑电波为theta波,持续10—25分钟第三、四阶段沉睡期,脑电波为delta波,持续约半个小时最后一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梦发生于该阶段4—6次循环失眠关于睡眠作用的两种解释:恢复和保护自己失眠的种类维度:失眠的原因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梦——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其中无意识包含了大量为个体所压抑的观念、想法、欲望等。这些观念和想不被人所发现,却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梦就是泄露个体无意识中的内容的一种途经。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受暗示性的影响因素: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三种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①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的人②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③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诱导催眠技术见P37)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消失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心理促动药物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第三章感觉和知觉本章主要内容感觉视觉听觉知觉—感觉的整合社会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视听味嗅皮肤觉)人类感觉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可分为:远距离感觉(视听)、近距离感觉(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内部感觉(机体内部)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活动基本环节:1、收集信息2、在感受器,将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3、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并在传递过程中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被加工为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差别感觉阈限: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量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第二节视觉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到750毫微米之间。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觉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见外界物体,之后慢慢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叫明适应。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东西,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对光的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视觉的机制网膜上最主要的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红绿蓝)杨和黑尔姆兹(正后像和负后像)2、拮抗理论(红绿黄蓝黑白共三对)黑林第三节听觉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基本的听觉现象1、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和音色2、听觉的适应与疲劳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听觉的机制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听觉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大小、形状、颜色)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产生是由一定的线索引起的,深度知觉的线索来源: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这是由于人眼的生理构成和位置,在看到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时候,会引起不同的神经细胞冲动,从而提供深度知觉线索。运动知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A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B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变化C借助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A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