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囚陆蠡绿记解题笼子囚禁对象解题绿: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作者简介抗日烈士陆蠡进步人士陆蠡被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贝多芬的一首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猗()郁陆蠡()xiáxǐyàxīlìhézhéyīlǐ注:蠡lí:瓢或者贝壳。以蠡测海。蠡lǐ:用于人名、地名。范蠡、蠡县(在河北)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请用“囚绿”的形式概括其他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7):赏绿。第二部分(8—11):囚绿。第三部分(12—13):放绿。第四部分(14):思绿。(作者用浓墨抒写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为下一部分写“囚绿”作了充分的铺垫)(作者着意描写他囚绿的固执和常春藤不甘被囚的执着,继续为下文张本蓄势)(点明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突现文章主题)(思念之情,含蓄地表达了惦念与牵挂)贺家桥中学——黄华老师依据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的抒情线索是:作者面对常春藤的固执生长,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何种变化?1、我“瞥见”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2、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情感:喜悦、欢喜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情感:不快、恼怒4、“囚绿”之后作者最终还是选择了释绿,体现了作者何种感情?我郑重地开释了这勇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情感:敬重)欢喜恼怒敬重根源:爱“常春藤”的特点蓬勃向阳固执找出文中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注意找出直接写“常春藤”的句段。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手法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绿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为什么最后又要“放绿”?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常春藤这种不甘被困,追求光明的性格使作者照见了自己。另外“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要回到南方去,所以最后“我”又让“绿”恢复了自由,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归纳主旨《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写作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永向光明坚强不屈民族个人赏囚释思绿爱国救国又报国皆由于情寻绿囚绿再释绿都因为爱情缘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