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素质(小学)考点速览模块一职业理念考点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考点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考点三素质教育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这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2.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考点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2发展。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考点五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认知与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国家要加大力度对现行基础教育进行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方面在内的全面改革。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行的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这些都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考点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考点七“以人为本”的涵义要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就要知道,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组织。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考点八“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作为人就有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2.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老师引导、帮助、教育。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3.学生是社会中的人 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复杂与多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多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能铸成千人一面。教师的职责在于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潜能的发展。 4.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进步中,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充电”,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考点九教师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考点十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即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4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考点十一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角色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3.示范者角色 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活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父母与朋友角色 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学生则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6.研究者角色教师要以一种发展变化的态度和研究者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考点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第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3.示范性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5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考点十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2)热爱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2.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第一,精通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第三,了解该学科的新发展。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学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准确;其次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更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采。(2)组织管理能力。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3)组织教学能力。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4)教育科研能力。它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5)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我表现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表现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4.身心素养 健康的身体素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反应敏捷、体格强壮、耳聪目明、声音洪亮。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考点十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