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翻译的“失”实质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与无奈。关于翻译“得”与“失”的两种对立观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Poetryiswhatgetlostintranslation”(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观点,折射出不少人对于翻译活动的一种偏见,即译文就应百分之百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哪怕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忠和失败的翻译。于此观点相对,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提出”poetryisnotwhatislostintranslation,butwhatwegainthroughtranslationandtranslator”(诗歌不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恰恰是借译者之手在翻译中得到的东西)。这一观点以诗歌为载体,其实折射出人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来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却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这正反映了翻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地。翻译过程中的“得”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例证:商籁体(sonnet),也称十四行诗,最初流行于意大利,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体诗,基本的韵律节奏为五音步抑扬格。特点:1.全诗分为前八行(octave)和后六行(sestet)两部分:前八行韵式为abbaabba,后六行的基本韵式为cdeced;2.前八行的韵式固定不变,后六行的韵式比较灵活,可变为cdedce,cdcdcd,cdecde等;3.前八行的内容一般是叙事,提出某个观点和问题,后六行则是对叙述部分作出评论,或会大提出的问题。Example(a)Erehalfmydays,inthisdarkworldandwide,(b)Andthatonetalentwhichisdeathtohide,(b)Lodgedwithmeuseless,thoughmysoulmorebent(a)ToservetherewithmyMaker,andpresent(a)Mytrueaccount,lesthereturningchide;(b)DothGodexactday-labor,lightdenied?(b)Ifondlyask;butPatiencetoprevent(a)Thatmurmur,soonreplies,Goddothnotneed(c)Eitherman'sworkorhisowngifts;whobest(d)Bearhismildyoke,theyservehimbest.Hisstate(e)IsKingly.Thousandsathisbiddingspeed(c)Andposto'erlandandoceanwithoutrest;(d)Theyalsoservewhoonlystandandwait.(e)OnHisBlindnessAPoembyJohnMilton(1608-1674)哀失明想到了在这茫茫黑暗的世界里,还未到半生这两眼就已失明,想到了我这个泰伦特,要是埋起来会招致死亡,却放在我手里无用,虽然我一心想用它服务造物主,免得报账时,得不到他的宽容;想到这里,我就愚蠢地自问,“神不给我光明,还要我做日工?”但“忍耐”看我在抱怨,立刻止住我:“神并不要你工作,或还他礼物。谁最能服从他,谁就是忠于职守,他君临万方,只要他一声吩咐,万千个天使就赶忙在海陆奔驰,但侍立左右的,也还是为他服务。”(殷宝书译)(出自胡家峦编著的《英国名诗详注》)关于他的瞎眼(约翰.密尔顿)我思量,我怎么还未到生命的中途,就已耗尽光明,走上这黑暗的茫茫的世路,我这完全埋没了的庸才,对我毫无用处,虽然我的心思是要多多服务,想要鞠躬尽瘁地服务于我的创造主,算清我的帐,免得他要向我发怒;“难道上帝不给光明却要计算日工吗?”我愚蠢地一问,“忍耐”就把我的话止住,立刻回答道:“上帝不需要人的服务,也不要你还他什么礼物;谁能忍受得起痛苦,就是最好的服务;他的国度气派堂皇,听他差遣的不计其数,他们奔走忙碌于海洋和大陆;那些站立得稳,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朱维之译)之后商籁体经过不断的翻译介绍到英国,最终演变成英国十四行诗(又称杀死比亚体,ShakespeareSonnet)。特点:1.意大利十四行诗传入英国之后,结构改变,十四行诗的韵脚常见为abbaabba,addc,ee;2.诗的格式也由两部分变为三部分,即:一个八行体,加上一个四行体(quatrain),最后是一个双行体(couplet)。Example:Thenbeingaskedwhereallthybeautylies,Whereallthetreasureofthylustydays,Tosaywithinthineowndeep-sunkeneyesWereanall-eatingshameandthriftlesspraise.Howmuchmoreprasiedeservedthybeauty‘suse,Ifthoucouldstanswer,'ThisfairchildofmineShallsummycountandmakemyoldexcuse,Provinghisbeautybysuccessionthine.ThisweretobenewmadewhenthouartoldAndseethybloodwarmwhenthoufeel'stcold.by:WilliamShakespeare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在你美的园地挖下深的战壕,你青春的华服,那么被人艳羡,将成褴褛的败絮,谁也不要瞧:那时人若问起你的美在何处,哪里是你那少壮年华的宝藏,你说,在我这双深陷的眼眶里,是贪婪的羞耻,和无益的颂扬。你的美的用途会更值得赞美,如果你能够说,我这宁馨小童将总结我的账,宽恕我的老迈,证实他的美在继承你的血统!这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并使你垂冷的血液感到重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3Shakespeare’sSonnet3与意大利体不同,英国十四行诗突出例如最后两行诗句的功能,赋予了它们无限的可能性。最后两行诗句(couplet)的加入既可以点名主题,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也可以以精辟的警句格言形式出现,成为全诗的灵魂。可以说,十四行诗从意大利体到英国体的演变过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商籁体诗歌的功能。纵观中西翻译史,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翻译的“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翻译不仅促进了文学形式的演变,更为译入语文化引入新的文学类型做出了贡献。例证:清末明初时期中国通过翻译引介进来了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侦探小说(detectiveFiction)、政治小说(politicalFiction)等新的小说类型,并且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中国自己写的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和政治小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也通过翻译介绍了进来,比如,吴趼人创造的小说《九命奇冤》就是收到法国作家鲍福的侦探小说《毒蛇圈》的影响而得到灵感的。第二,翻译中的“得”最明显地还是体现在它可以级大地丰富译入语的文字和词汇。法国哲学家JeanleRondd’Alembert(让·勒朗·达朗贝尔)曾说过“好的翻译是使语言得以发展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例证:1.现代汉语里有许多通过翻译引介进来的外来语,比如:逻辑(logic)、幽默(humor)、俱乐部(club)、巧克力(chocolate)、雪茄(cigar)、沙发(sofa)、基因(gene)、克隆(clone)等等。2.还有一些习语也是从西方文化中移植而来的,比如:火中取栗(tobeacat’spaw)、旧瓶装新酒(toputnewwineintheoldbottle)、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第三,翻译的“得”不仅体现在译入语文化一方,也体现在原语文化一方。例证:巴斯奈特指出,翻译过程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原语文本得以丰富和澄清,因为一般来说,译文要比原著更加明白易懂,特别是原作中晦涩难懂的语言,如实地将原文内容传递到译入语当中客观上对原作起到了一定的澄清作用。比如:歌德认为纳梵尔所译的《浮士德》法文版就比自己的德文原著来得清楚;而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之于中国儿童,也比原文之于丹麦儿童更加明白易懂。第四,翻译不仅赋予了原作新的生命,同样也赋予原作者新的生命。例证:托尔斯泰曾宣称,莎士比亚其实应该是“德国人的莎士比亚”,因为一直到18世纪为止,这位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在英国本土并未享有任何特殊的声誉,事实上,莎士比亚是在被译介到德国之后才声名鹊起的,英国人是从德国人那里拐弯抹角地发现了莎翁的天才。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国的诗人寒山,也是在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后才在中国有所影响的。钱钟书曾指出,“翻译总是以原作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以译成的这一国语言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但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翻译过程中的“所得”其实远远超过翻译中的“损失”。因此,我们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翻译过程中的得失问题,同时改变以往陈就的翻译观,对翻译充满信心!制作者:王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