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本章学习要求:前几章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本章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剩余价值的分配。说明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着重阐明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实质。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K=c+v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生产费用)。商品价值W=c+v+m=K+m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W=c+v+mW=K+m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价值变成了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预付资本虽只有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在物质上却是全部参加劳动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资本家认为参加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不仅是所费资本,而且是全部预付资本。“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利润用p表示,商品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用公式表示为:W=k+p利润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质同量的,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对应全部预付资本m——对应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表示利润率,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则:mmP’=——m’=——Cv(1)、P’和m’是用m与不同资本量相比得出的不同比率。(2)、m’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P’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3)、P’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还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4、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2)、资本有机构成。(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部门内部的竞争与社会价值的形成(1)、部门内部竞争的原因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2)、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形成该部门商品的社会价值。形成该部门的平均利润。2、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1)、部门之间竞争的原因(2)、部门之间竞争的过程(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采取的手段是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其结果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就是按照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率=——————社会总资本3、利润平均化的实质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部门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配剩余价值。不同部门取得利润的多少,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大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样一来,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见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4、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第一、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第二、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整体上的对立。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及其形成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2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表部门资本mwP'P-m食品纺织机械70c+30v80c+20v90c+10v30201013012011030%20%10%20%20%20%202020-100+10120120120-100+10合计3006036020%6003600pppKWpK2、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1)、平均利润总额仍等于剩余价值总额。(2)、生产价格总额仍等于价值总额。(3)、生产价格随价值变动而变动。(4)、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超额利润。四、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1、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2、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加并行不悖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第二、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变化;第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虚拟资本一、借贷资本与利息1、借贷资本及其形成(1)、借贷资本的概念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一种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资本形式。(2)、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有密切联系。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货币资本在投入再生产之前会暂时闲置起来,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来源。货币资本闲置起来不能带来利润,显然同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的本性相矛盾,因此它的所有者要为其发挥作用寻找出路。与此同时,某些资本家为了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货币资本。于是,在这两部分资本家之间就会发生资本的借贷行为,这些货币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闲置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用于固定资本折旧的资本;资本周转中的部分流动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3)、借贷资本的双重存在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货币资本,只有转到职能资本家手中,才能发挥职能资本的作用。在这里,同一个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财产资本——借贷资本家职能资本——职能资本家借贷资本的双重存在,使其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2、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1)、借贷利息及其实质利息指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向借贷资本家支付的报酬。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剩余价值。利息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由于职能资本家必须有偿使用借贷资本,因此,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2)、平均利润的分割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二、信用制度1、什么是信用“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上,是一种适当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一定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马克思信用是指以加值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总称。商业信用——指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银行信用——银行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38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用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用2、信用的作用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为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大大促进商品流通;信用促进资本的集中,是股份公司发展的前提;信用还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促进生产的扩大和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1、银行及其职能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银行是在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的一般职能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一是充当借贷中介,即通过存款业务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业务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二是充当支付中介,即根据企业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和转账结算、货币兑换等业务。金融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2、银行资本及来源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所预付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进来的各种存款,即借入资本。借入资本是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银行业务:负债业务——吸收资金资产业务——投贷资金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长期投资银行利润的来源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扣除银行的业务费用,其余额就构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来源于借款的工商企业的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领域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银行利润的来源及实质四、股份公司和股票1、股份公司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资本或财产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2、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借以证明其股份数额并取得股息的凭证。股票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股份资本分配收益的权利证书。股票持有人是股份公司的股东,是公司资产的所有者。491944年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飞乐股票1989年发行股票的特征:(1)、不可兑回性;(2)、风险性;(3)、流通性。3、股息股票持有者凭借股权从股份公司的利润中分得的收入叫股息。股息实质上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4、股票价格股票本身没有价值,却具有价格。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金额,也不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股票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取股息的权力,所以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它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影响股票价格的其他因素:(1)、企业业绩;(2)、外部环境;(3)、投机因素。五、虚拟资本1、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以有价证劵形式存在的资本。实体资本: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存在的、投入生产经营过程并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是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因此它的存在和运动必须以实体资本为基础。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代表着实体资本的价值,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虚拟资本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的首先,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即如没有股份制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其次,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虚拟资本虽产生于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从实体资本独立出来的另一套资本。以上市股票为例:投入股份制企业的资本实体,以劳动力、厂房、机器原料、成品等形式处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不断创造新价值和利润,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些股票中有的又在资本市场流通转让,频繁交易,被用于获取交易(价差)利润,充作同实体经济相对立的另一套资本的载体。3、虚拟资本的作用(1)、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2)、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3)、加速了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成与发展,但也导致财富虚拟化;(4)、引发了“泡沫经济”等问题。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的主要表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尔街的引领下,全球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逐渐出现脱离实体经济基础而自我服务的倾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7年底,全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总量的4.2倍;而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则是世界GDP总量的10倍多。2005年至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和过度膨胀明显。纵观此次金融危机,其实质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美国金融机构基于信用程度较低的次级债产品,通过杠杆化创造出数倍于其价值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