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一首〈清明〉绝句》(课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周汝昌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我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得一英才如此,北来不为虚矣!——钱锺书评周汝昌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被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肃穆与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并存。这种特色与其来历密切相关:由于时间上邻近、情感诉求相似,清明节最终融节气清明、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于一体。•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荡秋千蹴鞠扫墓打马球放风筝戴柳插柳射柳踏青拔河斗鸡蚕花会字音词义1.惆怅2.料峭3.戛然而止4.趱路(chóuchàng):伤感、失意。(liàoqiào):略带寒意(多指春寒)。(jiá):形容声音突然终止。(zǎn):赶路。文章结构第1段:介绍杜牧和《清明》诗的地位。第2-8段:具体欣赏《清明》的前两句。第9-14段:对《清明》后两句的赏析。第15-16段:称赞《清明》形式上的高明。【2-8】具体赏析《清明》的前两句。•【2】总说前两句描写的意境;•【3-4】抓住“纷纷”赏析第一句;•【5-6】抓住“断魂”赏析第二句;•【7】前两句进行综合赏析;•【8】承上启下。【9-14】对《清明》后两句诗进行赏析。•【9】抓住“问路”分析第三句;•【10-11】以《小放牛》的意境抓住“遥”,赏析第四句。•【12-13】抓住“杏花村”赏析第四句。重点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七绝,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浅说”的?作者选了“纷纷”,不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行人的心情,与“断魂”形成一个和谐的组合。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天气,再加上这样的情形——孤身一人,怎能不增添愁绪,不“断魂”。“纷纷”,给人一种凄迷的意境,与“天街小雨润如酥”不同的意境。1.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字眼。2.最能表现意境的词语。重点赏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问”二字,点明了诗人作为他乡之客的身份,是对“路上行人”的进一步强调和对“断魂”之感的进一步衬托。“酒家”,则意味着可借以避雨、驱寒、散愁。诗到此,只是有了些许的暖意和新的转机,而牧童的出现,才使全诗的色调顿然明朗,使人几乎有满目生辉之感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和春天蓬勃的生机是那样吻合。他头戴斗笠,手持牧鞭,又带着田园恬静的气息,尤其是牧童小手一指,在诗人视野中出现了一幅迷人的画面:细雨迷蒙中,远处依稀见到一个红花绿树掩映中的村落,那杏花树丛在春雨沐浴中泛出鲜艳的粉红……可以想见,诗人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怎样的慰藉。课外拓展《清明》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有人只改动了一下标点符号,竟把它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请你试着写下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有关清明的诗作: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