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第二节写作主体的能力第三节写作客体的构成第四节写作主客体的关系第三节写作客体的构成客体同主体相对应。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就写作活动而言,凡作者面对的一切写作对象,都可以看作是写作客体。第三节写作客体的构成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将写作客体分为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对象化的作者自身。1.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类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的本源,写作材料中的直接材料大多由此获取。2.对象化的精神产品。不同介质中所负载的精神文化成果(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光盘等)认知评价利用和表述的对象。这类经过了人工优化处理,由此获得的材料称之为“间接材料”。3.对象化的作者自身。就是写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作为认知的描述对象。这类产生于前两种写作客体的刺激(如走进黑夜害怕),观念形态上的直接材料。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一)自然现象与写作对象自然现象是最基础的写作对象。挥毫当得江山助。——陆游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叶燮自然造化给艺术创造者提供了素材,提供了灵感的契机,提供了“形象”的原形。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二)自然景物与写作触发写作源于感知,感知源于外物刺激,情由景生。人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是外物诱发的结果。古人在追溯情怀与感兴发生的根源时,总是强调“物”的诱导作用。《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说明情绪不是密闭的主观心灵的幻影,而是外物激发的结果。陆机《文赋》中讲的“遵四时而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心雕龙》中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都说明了情由景生的道理。曹操观沧海,大海的广阔情景契合了自己心中的远大政治抱负,顿时触景生情,因此才有了名篇《短歌行》。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三)自然物象与表达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物象的媒介作用不可缺少。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物”,以引导情思和运载情思的双重作用统一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只有外感于物象,才能捕捉到艺术的形象,只有捕捉到艺术的形象,才能传达内在的情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中有“景乃诗之媒”的说法,就指这种借形象传输情感的艺术手段。离开“物”的媒体作用,“情”就失去了传输的载体。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如徐志摩的《雪花》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来自社会生活。人的各种观念和情感,也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经过人脑思维物化了的文章,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西游记》唐僧取经来源于玄奘东游的经历;《聊斋志异》是“人化”的狐鬼,告诉我们是现实的人生道理;史铁生所写的作品及感悟基本与他生命经历有关;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二)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具有为群体、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任何写作成品的价值,都必须在社会中得到发挥,得到检验。文以载道。孔子把诗的功能归纳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兴”是情感发泄,“观”是了解民情世事,“群”是谐调群体关系,“怨”是批评不正之风。墨子主张立言时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王充说:“为世所用,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篇无补。”曹丕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顾炎武要求文章“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二)文学的社会功能如果作家对生活是冷漠的,他的写作激情又如何燃烧呢?如果我们对生活是蔑视的,不是感激和热爱的,我们又怎能进入心灵和艺术的世界,又如何承担精神塑造者的角色呢?尤其是在商品社会的冲击下,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文学的社会性,应该将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嵌入社会的规则呢?文学本身拒绝靠近社会生活吗?回归文学需要的本质就是形式的单方面要求吗?这些问题的反思和重新清理可以打开对文学的再认识之门,将文学的根基还给生活,将文学的描写主体给予我们的大众,这才是真正地回到了文学本身,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更是本质上的还原,文——《光明日报》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一)个体的人生状态作为高级生命存在形态的人,一方面具有社会化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个体化的属性。世界上的人,不可能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个体化的人生状态,是构成群体化的社会结构的元素。因此,独立的个人,对认识主体来说,同样是客体存在。写作主体在把社会群体作为写作客体探索研究外,也要把单独的个体作为客体来探索研究。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二)个体的生理基础人的个体特征有着生理基础,即不同的气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气质源于生理机制。(三)个体的后天因素个体特征也与后天的环境、学习相关。一个人出生之后,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其性格、观念、思想的形成发生影响。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四)写作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气质,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环境,观念志趣追求不同,在写作中表现的很明显。成熟的作家,大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迟子建写东北地域风情,孩子的视角,题材小而充满温情的一种写作;如张小娴写港台小资情调都市男女;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东西,属于自己擅长的题材。与前面“人品与文品文风”一节类似。咏项羽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当得起胜利,忍得了挫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此诗借古讽今,正气凛然,二十字连用三个典故,热烈地歌颂了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愿一人东渡乌江的豪情,批评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方,苟且偷生。提出了一种积极地人生价值取向:活应是人中豪杰,为国建功;死应是鬼中英雄,为国捐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一)精神文化与精神产品精神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用于精神消费的产品。凡是精神产品,都是外化的。因为任何精神文化,都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形式和载体,才能存在,才能传播,才能为人们所接收。(二)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需要物质文化的支持和滋养。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三)精神文化的生产特性精神消费具有重复性。(四)精神文化与精神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消费在整体文化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写作活动是精神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作者要创造精神文化,就需要了解精神文化。外在的精神文化,对于接受主体来说,就是客体对象。我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面对的学生的习作、作文、作业等,也属于客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