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形态特征及化学组成1、形态特征一层生物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膜泡结构。有H+质子泵:保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膜内侧高度糖基化:可防止自身被水解消化。φ0.20∽0.8㎛,圆形、卵圆形;也有杆状及线形的。溶酶体第三节溶酶体(lysosome)书P66溶酶体膜有多种载体蛋白:及时将水解产物转运出泡。2、溶酶体的化学组成含60多种酸性水解酶,最适PH值4-6范围内。酶蛋白酶类:如;氨基肽酶(肽酶)等核酸酶类:如;酸性DNA酶、RNA酶等磷酸酶类:如;酸性磷酸酶等糖苷酶类:如;半乳糖苷酶(水解糖蛋白;糖脂)酯酶类:如;酸性脂肪酶等硫酸酯酶类:如;分解氨基多糖的酶酸性磷酸酶(AcP酶)标志酶:二、溶酶体的类型(1)初级溶酶体(原溶酶体、非活动性溶酶体):(2)次级溶酶体(活动性溶酶体):2、依形成过程不同(1)内体性溶酶体:前溶酶体+内体(=初级溶酶体)(2)吞噬性溶酶体:内体性溶酶体+吞噬底物(=次级溶酶体)刚形成的溶酶体,不含底物。初级溶酶体+底物(异物或细胞自身物质)1、按在细胞内出现的顺序(传统分类)内吞底物+吞饮体+吞噬体3、依底物来源不同(2)异噬性溶酶体(异溶性酶体;异溶酶体):(1)自噬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衰死细胞器或分泌剩余物质。初级溶酶体+(3)残余小体(终末溶酶体、后溶酶体)溶酶体完成消化作用后呈高电子密度含残余物质的膜泡性小体。此时酶活性很小或消失,含残余物,亦称残质体。因残质体的形态和内含物不同分下列类型:①脂褐质(脂褐色素)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的、成群的、围以单层生物膜的不规则膜泡体。内含物是呈褐色的残膜和脂类混合物。脂褐色素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常见于老人心肌、肝及脑神经细胞内有大量积累。②含铁小体光镜下;为一含铁血红素颗粒状结构。电镜下;由单层膜包围、直径50~60nm、充满铁质颗粒的高电子密度膜泡。当机体摄铁过多时,肝、脾、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可有较多含铁小体。多数情况下,小体内含物是铁、脂类及残破线粒体的混合物。③髓(鞘)样结构为一层生物膜包裹形成的不规则膜泡体。内容物为同心层状、板状、丝状、指纹状或网状排列的膜性成分。正常中细胞可见。肿瘤细胞及病毒感染细胞内数量明显增多。对髓样结构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未消化完全的膜性结构物质。二;代谢不完全的脂类物质水化后而成。髓样结构④多泡体Ф0.2~0.3㎛,内包含有许多小泡的膜泡。电镜发现低和高电子密度两种多泡体。细胞化学显示;前者酸性磷酸酶阴性;后者酸性磷酸酶阳性。化学示踪证实磷酸酶阴性发育成酸性磷酸酶阳性的。来源可能有二;一、来源于自噬的损伤的高尔基复合体泡。二、来源于吞饮泡的融合。神经细胞、盐酸细胞、卵母细胞常见。细胞消化器官;亦与激素生成、调节有关。三、溶酶体的功能(一)消化、营养和防御作用1、异噬作用(异体吞噬;heterophagocytosis)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内吞物降解称异噬作用。异噬作用的意义:一、为细胞提供营养。二、防御细菌、病毒对细胞的侵害。但麻风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不能被溶酶体降解,并可在吞噬细胞中繁殖。2、自噬作用(自体吞噬;autophagocytosis)溶酶体降解细胞自己衰死、损伤的细胞器。当细胞受到药物、射线、机械损伤或细病变时,自噬作用明显增强。自噬作用的意义:①是细胞维持自我更新的重要方式。细胞只有不断清除、更新衰老损伤细胞器,才能保证各细胞器高效率发挥生理功能。如肝细胞;线粒体的半衰期为5~6天、核糖体5天、过氧化物酶体1~2天。②是细胞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急反应。A、细胞饥饿-自溶-更新。以小的牺牲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需求。B、衰老病变细胞的病态反应。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为延续生存而自噬。3、自溶作用(细胞自溶)溶酶体膜破裂→酶外泄→细胞自溶(自杀)。①生理性自溶: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改造的需要。如;蝌蚪变态发育时尾的自溶、人胚胎发育时指蹼的自溶等。②病理性自溶:组织细胞死亡后→酶外泄→周围组织细胞溶解。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细胞死亡酶外泄,致周围细胞的溶解,使坏死部位与正常组织分离,有利于组织修复。(二)胞外消化作用酶外释(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受精作用、骨的破坏和更新、卵巢黄体萎缩等。受精作用(三)参与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调节溶酶体的粒溶作用可降解胞内过剩的外分泌激素。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过剩外分泌激素现象称分泌自噬作用(粒溶作用)。如哺乳期,脑垂体催乳素分泌细胞合成催乳素;促进乳腺细胞泌乳。排出受抑制时(停止哺乳一定时间内,催乳素继续分泌)溶酶体与剩余分泌物融合将其降解,停止催乳。现证明几乎所有分泌蛋白和肽类激素及性激素细胞(睾丸间质)都存在分泌自噬现象。再如;血液中过多的胰岛素可与膜受体结合成胰岛素-受体复合物。经内吞入胞与溶酶体结合,复合物降解。从而降低了胰岛素和受体浓度,调节了血糖浓度。一些激素生成亦需溶酶体参与。如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素球蛋白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的,分泌到滤泡腔内被碘化后,生成碘化甲状腺素球蛋白,再重吸收到滤泡上皮细胞内形成大胶滴。大胶滴与细胞内溶酶体融合后,蛋白酶将碘化甲状腺素球蛋白水解而生成甲状腺素。溶酶体参与甲状腺素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甲状腺素球蛋白→→分泌到滤泡腔+碘→→碘化甲状腺素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重吸收→聚合成大脂滴+溶酶体→→酶解→甲状腺素→→分泌出胞→→靶器官内体初级溶酶体吞噬体吞噬溶酶体吞饮体吞饮溶酶体自噬体自噬溶酶体分泌颗粒粒溶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残质体异噬作用自噬作用胞外消化溶酶体的功能图解内体初级溶酶体吞噬体异噬溶酶体吞饮体异噬溶酶体自噬体自噬溶酶体分泌颗粒粒溶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残质体异噬作用自噬作用胞外消化四、溶酶体与疾病(一)先天性溶酶体病基因突变致溶酶体内酶缺陷而引发的疾病。糖原贮积病、脂质贮积病、粘多糖贮积病等。约40余种,多为AR遗传。1、糖原贮积病(CSD)如;肝肾糖原贮积病(CSDI型;VonGierke病)患婴;进行性肝肿大,喂养困难,发育迟缓。成人;身矮。四肢黄瘤,臀部脂肪增多,眼底黄斑等。溶酶体内酸性α-葡萄糖苷酶遗传性缺乏,内吞糖原不分解,贮积在溶酶体内,过载、膜破裂、酶外泄,破坏组织细胞。血液检查;示高脂血症,高乳酸血症,酮血症,痛风。肝活检;可见大量糖原和脂质储积。AR遗传。患儿3~6个月时,表情淡漠,喂养困难,肌张力减退,呈惊跳反应(吃惊表情,迅速伸臂,尖叫)。2、脂质沉积病(ML)如;家族性黑蒙痴呆(Tay-Sachsdisease)亦称-GM2神经节苷脂储积症I型或称-氨基己糖苷酶A缺乏症(HexA);AR遗传6月大不能竖头,吞咽困难。1岁后智能减退,全身瘫痪,痉挛和惊厥,90%眼底黄斑,失明,耳聋,头围增大,脑强直。多因肺部感染3岁左右死亡。患者体液无HexA活性。可脐血诊断、产前诊断,测定羊水、羊水细胞HexA活性。3、葡糖神经酰胺(脑苷脂)储积症(Gaucher病;高雪氏病)大量葡糖脑苷脂在患者全身脏器组织内储积,患者肝、脾肿大及有较大储脂细胞(Gaucher细胞)。遗传方式:AR遗传。发病机理:溶酶体内葡糖脑苷脂酶活性不足,葡糖脑苷脂不能生成葡萄糖和神经酰胺。故大量葡糖脑苷脂在患者全身脏器和组织内储积。按发病年龄、病程缓急和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分三型。I型:慢性无神经病性Gaucher病:I型多见,出生数月至成年,但多10岁内发病。不累及神经系统,但常有肝脾肿大和骨骼损伤等症状。II型:急性神经病性Gaucher病:发病年龄平均为三个月,病情最严重,普遍有神经系统症状,多2岁内因肺部感染或缺氧死亡。III型:亚急性神经病性Gaucher病:少见,病情介于Ⅰ型和Ⅱ型之间,可在10岁左右出现症状;精神痴呆、机体痉挛等。肝睥肿大先于神经症状。Gaucher病的酶替补治疗: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受体与细胞外糖蛋白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随之被细胞内吞进入细胞内。该研究结果已被应用于溶酶体酶缺失的替补治疗。将胎盘中提取的糖脑苷脂酶修饰后,使显露的甘露糖残基与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内吞入胞后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外源的糖脑苷脂酶进入溶酶体内而发挥作用治疗Gaucher病。4、神经鞘磷脂储积症(Niemann-Pick病;尼曼-皮克病;AR遗传)发病机理:基因突变致溶酶体内鞘磷脂酶缺乏。A型:急性神经病型;3岁左右死亡。B型:慢性无神经系统受累型;C型:慢性神经病型;D型:变异型。E型:成人无神经病型。A、B、C三型常见,E型罕见。主要特征:鞘磷脂在全身脏器、组织内储积;肝、脾肿大,且进行性神经系统病变。骨髓活检:有较大泡沫状储脂细胞(Niemann-Pick细胞;Ф20-90㎛)。本病分5型:粘多糖组成A:透明质酸(HA);葡糖醛酸+N-乙酰D葡糖胺B:硫酸软骨素(CS);葡糖醛酸+N-乙酰D半乳糖胺C:硫酸皮肤素(DS);葡糖醛酸+艾杜糖醛酸和半乳糖胺D:硫酸乙酰肝素(HS);葡糖醛酸或艾杜糖醛酸+葡糖胺E:硫酸角质素(KS);半乳糖胺+D葡糖胺共有VII型。只有II型为XR,其余均为AR。溶酶体粘多糖降解酶遗传性缺乏,粘多糖在溶酶体内储积。患者面容粗犷、骨骼异常、智力低下、角膜浑浊、脏器受损-伴粘多糖尿等。5、粘多糖储积病(MPS)6、Ⅰ细胞病(inclusion-celldisease)Ⅰ细胞病患者的溶酶体内无酶,以至底物积蓄在溶酶体酶内形成大的包涵体(inclusions)。但溶酶体的酶在患者血液中都能检测到,说明编码溶酶体酶的基因是正常的。研究证明;是因基因突变,致N-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缺乏,分选溶酶体酶的特异信号(M-6-P)缺失,酶在高尔基体内不能与M-6-P受体识别结合,故酶不能分选、包装而分泌到血液中。AR遗传。二、溶酶体膜失常与疾病—矽肺矽尘颗粒内吞→矽酸→L膜破裂酶外泄→细胞自溶→再吞噬→再死亡→重复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肺弹性下降→肺功能受损⇒矽肺。矽肺发生图解a.内吞b.酶外泄、细胞降解d.再吞噬矽尘颗粒(SiO2)该病因尚未阐明;临床表现为关节骨膜组织的炎症。现认为;关节软骨细胞的破坏可能与L酶外泄有关。三、溶酶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被消化后的代谢产物,如硫酸软骨素又能导致激肽的产生,激肽可参与关节的炎症反应。消炎痛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溶酶体膜的稳定剂,故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缓解症状。酶外泄原因可能是因某种类风湿因子(抗IgG)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入,刺激溶酶体酶外泄。溶酶体的胶原酶能侵蚀软骨,导致关节局部损伤而发病。四、溶酶体与肿瘤的关系溶酶体与肿瘤的发生:艾利森(Allison)癌发生说:Allison提出;某些致癌物与转化的病毒,积累在溶酶体中,导致低水平的酶不断外释,就有可能通过细胞核内或细胞表面的酶和核酸酶的活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或基因突变而致细胞癌变。溶酶体与肿瘤的治疗:依癌细胞有比正常细胞内吞作用强的特点,将抗肿瘤药物与载体结合,经内吞入胞后与溶酶体结合,载体被酶解,而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提高了药物作用的特异,降低了毒副作用。如;在动物实验中,将阿霉素与载体耦连治疗小鼠白血病,存活期延长,且60%的病鼠完全康复。若单独给药,小鼠很快中毒死亡。最小0.1㎛,0.3~0.5㎛,一、过氧化物酶体形态特征由一层膜围绕、高电子密度圆形、卵圆形小泡。亦见半月或长方形。最大1.5㎛。尿酸氧化酶结晶(类核体;人、鸟无)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有细胞特异性。在大小、形态及酶种类和数量上常有不同。鼠肝细胞燕麦细胞早期称微体、过氧小体。第四节过氧化物酶体类核体(peroxisome)二、过氧化物酶体的酶类(约40多种)依酶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类:1、氧化酶类:约占酶总量60%,不同的酶作用底物不同,但共同特征是氧化底物的同时,将氧还原成H2O2,对细胞的氧张力有调节作用。RH2(底物)+O2+氧化酶→R+H2O2在肝、肾细胞参与解毒作用。如D-氨基酸氧化酶,尿酸氧化酶等。2、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占酶总量的40%,它把H2O2还原成水。H2O2+过氧化氢酶→2H2O+O2每一个过氧化物酶体都含过氧化氢酶,是标志酶。不同细胞或同一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