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概论建筑艺术概论建筑艺术的概念含义•狭义:建筑一般地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广义:建筑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空间条件和环境。(把建筑的概念从房屋扩大的广义的建筑物,把空间的概念从室内扩展到室外)•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建筑艺术的属性•建筑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建筑本身具有物质属性,物质属性是建筑的第一要义。建筑毕竟是要依靠实际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才能实现。所受的物质制约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显著。建筑虽然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但具体来说,在不同建筑中,具有的精神属性与物质属性的比例关系不同,建筑显现出艺术层级性。•建筑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建筑是人类精神文化物化的结果。建筑具有属于快感、意味、情感等精神领域的属性,这是所有艺术的共性。人类的超越意识是一切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与物质性结合的同时有超越物质性的美,在建筑中存在,即人自身精神状态的物化,就是最广义的“建筑艺术”。第一层:建筑本身的文化。建筑的造型、色彩、以及装饰是精神文化具体表现。第二层:建筑往往具有自己的精神内涵,表现为这些建筑的神话传说、历史渊源、人文精神等。如孔庙、文庙、祠等建筑。建筑艺术层级性•第一层:建筑的艺术性与物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为创造出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舒适与安全感,生理的安全感物质性产生的结果,心理上的舒适与安全感是精神性的。一般来讲,实际的舒适与安全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舒适与安全感,但有时不然,此时要对建筑进行处理,使人感到更加舒适与安全,以利于生活和劳动条件的优化。这些处理就是最初级的建筑艺术。•第二层:在精神品位声有所提高,体现为两点:其一,石碓形式美的追求——“美观”。既运用所谓形式美的构图法则,对建筑作更多符合其具体使用功能及材料、结构等本性的形式美加工。其二,是对与建筑物的物质使用目的相匹配的一般情绪氛围的追求。•建筑艺术的最高层级是在以上两个层级所追求的“美观”和一般情绪氛围的基础上,创造出某种脱于物质性的目的性和规律性,而与其精神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的富于意味的形式。以渲染出某种相当强度的情感、情趣。具有亲切或者雄伟、幽雅或者壮美、宁静或者动荡,有必要时甚至是神秘或者恐怖等情绪氛围。前两层重在“悦目”,后一层重在“赏心”。•历史•分类•特点中国建筑史•我国当代建筑师面临的三个问题1.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它们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了解,甚至是基本了解。对西方的建筑含而不化。2.对中国传统建筑深韵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3.对西方的理解不够中国建筑•诞生:最早的的史前建筑,诞生于一万年前的旧新石器之交,即原始农业出现。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一种体系而言,中国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原始社会•在地面掘出深约1米的方形或圆形浅坑,坑内一般用二至四根立柱承托屋架,其结合用绑扎法。屋顶覆以树枝及茅草(有的表面再涂泥),下部直达地面。入口为附有门槛之斜坡门道,门道上建两坡屋顶,例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一般于室内中央稍前置火塘,建筑面积约在10平方米左右。实例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及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新石器时期建筑技术、艺术成就•第一,古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为后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第二,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基本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特别是木梁架式样,更成为中国建筑结构中的主流。其构造也从绑扎发展到榫卯。•第三,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对日后各种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期所沿袭。•第五,审美观念亦已反映到建筑中。例如室内墙面涂以白灰,不但增加了亮度,也增加了美观。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泥片,更表明了多种色彩和图案的装饰已不限于陶器,而是扩大到建筑中了。•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木构榫卯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苇编残片用于干阑铺垫地板中国建筑•发展:从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汉是第一个高潮。夏、商、周三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成就是基础性的,其影响极为深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周武王建雒邑,即命周公旦赴当地“相土尝水”。另如秦雍城之宫殿、坛庙,以及商、周之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而在商代藁城台西民居墙内发现的白云母及石英划出的直线,以及战国中山国王墓内出土的铜版《兆域图》,也都具体说明了这个问题。•2.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均已出现。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都已经具备了。•3.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用的土木结构,到夏、商、周时期,这种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又出现了斗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建筑结构构件。虽然实物无存,但间接表现在西周初期青铜器和战国中山国王陵出土之铜架中,木构件也更加精确多样。夯土广泛用于筑城、大面积广庭和建筑台基,技术又有了提高,特别是高台建筑的出现,是与夯土分不开的。•4.陶制地砖、屋瓦、水管和井圈,铰叶等的使用,是建筑技术上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发掘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建筑构造,延长了使用时间,还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陵墓中使用白胶泥和积沙的方式以防水、防盗,也应说是相当成功的措施。5.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建筑中来,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谨严,例如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城阙高度、道路宽窄……均有明确规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区别,如柱子的颜色,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6.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也逐渐规格化。如周代对道路的宽窄以“轨”度之,城墙高宽以“仞”、“雉”、“寻”度之,一般建筑用“丈”、“尺”、“寸”度之,室内面积则称之以“筵”,筵即席也。•7.建筑外观总的比较低平,这是因为当时尚未能解决高层结构问题。但后来出现了高台建筑,使建筑外观有了很大变化。已知当时建筑的屋盖形式有四坡(即“四阿”)、攒尖、两坡等多种。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级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二里头商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小城为早商时期,大城为晚商时期二里头商城•二里头商城遗址内底部铺垫了石块的排水沟殷商都城•安阳洹水南岸殷商都城遗址东周的建筑•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瓦当即瓦挡,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东周瓦当一般为泥质,烧制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呈青灰色,有半圆(简称“半瓦当”)和圆形的两种。半瓦当最早为西周遗存,圆瓦当是从半瓦当发展而来的。圆瓦当始见于战国早期遗址。东周瓦当的图案有动植物图案、云纹以及动植物变形图案等。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兽面纹半瓦当,双兽相背,张口吐舌,首尾蟠曲,即为变体动物纹图案。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北域图铜版,展示出陵园的平面布局,并有文字说明和各部分的名称、长度,是研究东周建筑史的珍贵资料。河北易县燕下都东贯城出土的楼阙形饰件,不仅使我们得以直观东周的楼阙结构,也进一步了解到当时权贵的实际生活情景。周王城图浮雕纹铺首•河北易县燕下都老姥台出土。战国中晚期。铺首衔环,饰浮雕兽面,加以蟠螭、凤鸟。环上饰左右对称的浮雕螭纹。老姥台为燕下都宫殿遗存,铺首为宫门所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云纹铜屋•浙江绍兴狮子山出土。战国早期。形为三开间屋。屋顶有棱柱,上饰伏鸟。柱及屋顶均饰勾连形云纹。屋前有柱,左右壁镂空,后壁中央有窗,底缘也饰以勾连形云纹。屋内跽坐六人,有的抚琴,有的吹笙,击鼓。构件陕西凤翔秦故雍城的金属建筑构件•咸阳人众而宫小,秦始皇于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建朝宫于渭河南岸之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宫前殿。根据实地调查,尚存东西广1400米、南北长450米、后部残高7~8米之大夯土台。前殿为阿房宫之主要殿堂,与修建骊山陵同属最重大工程,所动员人力物力众多,规模宏巨。阿房宫的铺地砖•阿房宫的铺地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模印字样•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秦咸阳宫中国建筑•成熟历魏晋经隋唐而后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南禅寺天台庵天台庵正面天臺庵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王曲村广仁王庙佛光寺大殿罗汉群充实与总结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是第三次高潮。明清建筑辽望国外建筑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希腊帕提农神庙古代罗马高洛塞奥圆形露天剧场古代美洲提卡尔的马雅金字塔太阳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