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P项目――作文(模仿与创新)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法学科教师辅导学案辅导科目:语文年级:初一—初三学期:课时数:3学员姓名:学科教师:授课主题青出于蓝胜于蓝——模仿与创新教学目标1.学会模仿名家作品和优秀学生作文的能力;2.具备能从模仿中进行创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掌握模仿他人文章的技巧。教学难点:学会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授课日期及时段××年××月××日××:××——××:××教学内容(你想成为谁?寿陵少年or李谧?)读一读下面的两个故事,谈谈你的体会。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青出于蓝甚于蓝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模仿的要领在于领会其中的精神,切不可生搬硬套。C——在作文中学会模仿专题导入(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模仿呢?)任何学习开始时都离不开“依葫芦画瓢”。所以学画要写生,学字要描红临帖,作文可以写模仿作文。其实,在写作实践中,许多诗人、作家的诗文中都有模仿借鉴的痕迹,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是模仿借鉴别人的结果。如:王维模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格式上艺术上都基本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相仿,可是在内容上却有反封建意义,成为模仿借鉴中的创新。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中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初中生作文模仿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仿思路:即模仿别人思考问题的条理和线索。用以拓宽自身的思维空间。每篇文章都有其自己的思路,在进行阅读时要想法让自己进入课文,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苦同乐,进入无“我”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以便在写作中有思路可仿。在写作时,又要跳出作品,进行远距离的欣赏、评价,高屋建瓴的加以运用,像一个导演那样在那里调兵遣将,安排情节,布置场景。长期的仿思路训练,能有效地打开视野,拓宽其思维空间。2、仿内容:即模仿别人的文章是如何选择材料和意义的。用以训练选材的能力。因为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通过观察、阅读所储存的素材也不一样,所以“内容”不可硬仿,否则是抄袭。这里所说的“仿内容”是模仿作者发现“素材”的标准、方法。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一下,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学生们总在嚷嚷“老师,没什么好写的”。其实可写的东西很多,只是你善不善于辨别这可不可写,那可不可写,这种发现素材的能力也要通过训练习得。如学生可以在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之后,可以回忆家人、亲友、老师、同学、邻居等等人的背影,说出这些背影的特点,挖掘其形成的原因,一篇篇的“背影”为题的作文也就自然出来了。中学生作文时,怕的因素比较多,在所有的作业中,作文总是放到最后,咬着笔杆,冥思苦想,最后无奈时间所逼只能草草凑成五、六百字便上交。所写文章往往空洞无物,谈不上谋篇布局,更谈不上引经据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这么两个: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不够丰富;二是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但是生活积累、知识基础不是短时间可以丰富、充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模仿范文的题材及主题,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在七年级学习了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这篇课文进行一次写作训练。《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父亲教给“我”战胜困难的方法,那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步的战胜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大的困难。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了一篇非常精彩,题目叫《拐一个弯,再拐一个弯》。这篇作文写了小作者有一次跟父亲去旅游,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走得很辛苦,每次在他想要放弃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再拐个弯就到了”。在拐了好几个弯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由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之路不是笔直的,总是躲在几个弯道之后,只要你拐一个弯,再拐一个弯,你就能获得成功。这篇文章基于模仿,写得非常精彩,笔者出乎意料,大为赞赏。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藏在枕头里的爱》,写的是母亲在一年四季中给“我”换不同的枕头,母亲的爱心全系在枕头里,以小见大,赞颂母爱。这篇文章让学生模仿,有学生仿写了一篇《编入手套中的爱》,写母亲每年为她纺织两副手套,一副是无指的,在写字时带;一副是有指的,骑车时套。为了使手套保暖性能好一点,也因为孩子每年知识典例都在长大,或许又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喜欢,母亲每年都织相同类型不同花样的两副手套,平凡琐事中体现母亲深沉的爱,写得较为感人。还有同学写了《藏在鞋子里的爱》、《躲在帽子中的爱》等等,文章切入点小,抒情真挚细腻,比没有范文时大而化之地写一下要好得多。3、仿结构:即模仿别人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用以训练自己的组材能力、思维能力。文章有格,每篇文章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按不同的结构组成。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大基本要素。结构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明文由事物或事理按时间、空间、逻辑、工艺流程构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组成,其结构通常是引论—本论—结论;小说由人物、事件、典型环境三大要素按不同的结构构成;各种应用文更是如此。如没有一定的结构,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则只能是一盘散沙。仿结构,就可以训练学生串珠的能力。作文研究专家单立夫说过:“作文结构是作文的核心特征,是思维表现的过程,是作文中不可变革或都说变革最小的部分……就像一个万花筒,万花筒中只有几块彩色玻璃,但是这几块玻璃只要一转就会变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作文结构研究的就是那几块玻璃,看看文章中有没有那几块玻璃,要把最基本的样式找出来……”,可见作文的结构是有样式可寻、可仿的,中学生比较容易仿写的有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有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有纵横交错的综合式结构。近年来,由于新概念作文的兴起,创新的作文结构层出不穷,有小标题式、日记书信式、童话寓言式、病历式、剧本式、实验报告式,论坛发贴式、光盘承载式(用光盘播放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如《初中的光盘》,按“A面”和“B面”将文章分为格调迥异的两部分)、广告式、电影式、访谈式、庭审记录式等等。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样式模仿,旧瓶装新酒写出的文章比老套的三段式要好得多。当然,不管是哪种作文结构,其目的都要明确,就是要为作文的内容服务。作文的形式再好看,如果内容干巴巴甚至错误不断,那就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一样,令读者从耳目一新到索然无味。所以最好是“表里如一,表里都新”。学生写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波澜,自然难以吸引人。《羚羊木雕》是一篇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课文,文章一开始就能紧紧吸引住学生,因为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将最激烈的矛盾置于开头,从而抓住读者的心。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也模仿这种结构写一篇作文。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这种结构来安排写作内容,在作文开头就将读者带入到强烈的矛盾之中,然后再交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这样安排材料之后,文章有起伏,就能吸引人的眼球了。4、仿语言:即模仿别人的组词、造句、表情达意,用以训练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写作文,有时并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由于不知道怎样把所想、所思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时想得好好的,写出来却干瘪、枯燥,不是那回事。此即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辞不逮意”、“词不达意”现象。这种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犹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要太紧张。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实上,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学阶段一直都在进行的,有仿句式的,也有仿片断的,如小学就有仿词造句、仿句造句的练习,初中既有仿句造句,又有仿片断的练习。学习《背影》的时候,将父亲穿过月台去买橘子的那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仔细揣摩它们的好处,然后进行语段的仿写,也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某个动作。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后,要求学生仿写其中的一段,与原段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模仿训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自如的运用这些语言,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有文采。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去寻找可供模仿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范例,从而进入一种自觉模仿的阶段,刻板的模仿会逐渐被创新性的模仿替代,语言表现力会不断上新台阶。要使自己文笔流畅,贵在多读多背多写,要使自己文笔传神,贵在多思多仿。为了让文笔亮起来,“借”一点,“抄”一点,未尝不可。首先要多背。背名家名篇。体裁要广泛,诗歌、散文、小说、名段、杂文、演讲词都要涉及。因为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不同,多背几种,便于熟悉并运用多种文体的表述方式。等练就流畅的文笔后,为了形成自己喜欢的表述风格,可以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的名篇,大声朗读,背诵默写,直到滚瓜烂熟。这样往往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语言的节奏感,在潜意识里学会对文字的取舍。一个对钱钟书作品倒背如流的人,说起话来往往有钱钟书喜笑怒骂的腔调,一个对鲁迅杂文烂熟于心的人,写起议论文来肯定出语犀利,出针见血,夹枪带棒。其次,模仿诗歌的语言。诗是语言的明珠,但诗往往又像是汉字的肢解组合,有些又往往像病句似的难以理解。我们不妨大胆地把汉字切割开来,再组合成别人没见过的,但一见又忘不掉的样子。如“典庚”(人名,很具乡土气息)、“宁波阿宝”(人名,很具小市民气息)、“酷派”(口语,很具“青春气息”)等等。把常规的表达打乱,尝试用全新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哪怕是病句也在所不惜。譬如“永远的朋友”,刚看到这个同时,谁不认为它的表述不正确呢?“永远”是副词,不能修饰,“朋友”这个名词,但随着《永远的朋友》这首歌的走红,谁又不是默认了它,把它当成约定俗成的用法呢?再如林清玄的散文《少年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那条幽幽的长巷走回来,围墙里的建筑工人喜爱快乐地吹口哨,不成曲不成调舒泰的吹着,在雨中竟吹成一路的凄迷,把夏的雨日也吹得像是深秋的那种样子……”这里的“吹成”与“凄迷”组合,极富诗味,感染力强,这是一种情绪上的跳跃,是一种反常规的违反“字典意义”的组合,这种诗化的语言有无穷的艺术张力,值得我们模仿。再次,仿写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的语句,借得佳句成华章。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语言也要靠各种修辞去装饰。最近几年的中考中,把仿句作为“积累与运用”中经常考到的内容,这也传递出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仿句的重视。大凡仿句练习中所仿的句子,都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有的运用了一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