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学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按摩的定义•什么叫按摩?•按摩是操作者在人体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施于一定力量的、有目的、有规律的各种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按摩又称推拿、按跷等,属中医学外治法的范畴。它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根据的。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和保健养生方法,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点:方便易行、无损伤、无副作用,安全显效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二、按摩发展与演进•原始社会,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从无意识的偶然发现发展成为自觉运用的按摩技术至今己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之一。当时就有民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等法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素问》中9篇论及按摩,《灵枢》中有5篇论述按摩。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中介绍了应用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的方法。••两晋南北朝时期,膏摩广泛应用,按摩手法丰富多样。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介绍了抄举、拈脊等较复杂的按摩手法。••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导引按摩”专卷,详细介绍了许多成套导引及自我按摩动作。•隋唐时期,按摩已发展为系统的专业治疗方法,设立按摩科,并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二人”的记载,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并详细介绍了“婆罗门按摩法”。《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唐代,按摩开始传到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宋代民间医生将按摩用于难产妇。•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按摩疗法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止皆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都在明代间世。•清代太医院取消了按摩。•但伤科正骨按摩在此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中把“模、接、端、提、推、拿、按、摩”列为伤科八法。•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中医和按摩,按摩只能以家传口授方式在民间分散发展。•此期,形成各具特色的按摩流派:如北方的正骨按摩派、江浙的一揩禅按摩、山东的武卯按摩、四川的经穴按摩、河北的脏腑按摩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按摩,按摩器得到空前发展。•上世纪五十年,北京上海率先举办按摩培训班。北京盲残军人按摩班;上海中医大学按摩班,•六十年代,被“文革”当作修正主义毒草清除。•七十年代后期以上海中医大学为首的各地中医院校陆续办起针推系、班。•九十年代,特别是98年国家将按摩纳入职业大典,出台职业标准后,保健按摩事业发展更加迅速,目前全国己有推拿按摩人员500万人,其中盲人13万。每年还将以数万人增长。就这样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是人类寻求健康、重视养生的世纪,特别是西方各国越来越重视非损伤性,非药物性医疗保健养生方法。按摩当然是首选。•目前,许多国家纷纷来我国聘请专家或派医生来中国学习推拿按摩专业。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波、泰国、印度、印度泥西亚、日本、香港、台湾。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spa按摩三、按摩的作用•按摩不仅在人数上迅猛发展,在医疗、保健范围上也有较大突破,按摩从过去的单纯伤科病己发展到今天的内、外、妇、儿、五官科100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主要作用是:•1、促进气血运行•2、疏通经络•3、调整脏腑•4、滑私关节•5、增强人体抗病力•6、改善亚健康•一、促进气血运行•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他的功能。•二、疏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他内属脏腑,外连肢节,通达表里,贯串上下,象网络一样地分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能。•三、调整脏腑功能•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保健按摩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实践表明,保健按摩对脏腑的不同状态,有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四、滑利关节•关节属筋骨范畴,亦需气血的温煦濡养。筋骨损伤必累及气血,致脉络受损,气滞血瘀,为肿为痛,影响肢体的活动。保健按摩滑利关节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保健按摩手法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祛瘀,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二是运用适当的活动关节的手法松解粘连。三是通过活动关节防止关节硬化,废用。•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能使机体发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就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入。•综上所述保健按摩是: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终达到美容塑身、防病健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6、改善亚健康•亚健康约占人口总数的70%,尤以城市为多,亚健康主要来自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全身无力、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心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抑郁自悲、不能承担社会角色。按摩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四、按摩分类•一、以应用对象分类•成人按摩: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按摩。•小儿按摩:习惯称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按摩。•二、以应用目的分类•1、医疗按摩: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人体体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按摩。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按摩、伤科按摩、妇科按摩、儿科按摩等。•2、保健按摩:指以各种保健为目的的按摩。又可按施术者分为自我保健按摩和他人保健按摩。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按摩、减肥按摩、美容按摩、足部反射区按摩等。•3、康复按摩:指以医学康复为目的的按摩。按摩疗法是康复医学中的中医传统康复手段之一,方便实用,效果较好。•4、运动按摩: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按摩。保健按摩与医疗按摩的区别与特点项目内容保健按摩医疗按摩服务对象宾客患者工作性质保健治疗工作场所保健按摩院所医院诊所执业人员技师工人系列医师医技系列理论基础局部和体表按摩中医基础理论职业范围不能扳动三椎诊疗疾病手法要求柔和、均匀、持久、有力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事故性质刑事责任医疗事故•三、以按摩手法特点分类•1、一指禅按摩:是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段防治疾病的一种按摩疗法。操作时强调以柔和为贵。动作细腻,劲含而不露,有绵中裹铁的特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杂病以及关节疼痛等症。•2、正骨按摩:是以矫正骨错筋歪等一类骨伤疾病为诊治范围的一种按摩疗法。手法以治疗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而分为正骨手法和按摩手法,多以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操作为主。•3、点穴按摩:又称指针疗法、指压按摩。其手法以手指按、压、点、叩、掐经络穴位为特点,基本手法为按法,也有爪掐,肘压、叩点等法。点穴按摩感应强、作用快、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4、气功按摩:是指医者在按摩手法操作时运用体内之气,通过指掌的“发放”以作用于经絡穴位而防治疾病的按摩疗法。其手法有点、按、揉、振颤等。医者运气至臂,待臂有潮热感时以指掌抵住患者有关经穴不放,以“内动外不动”的方式,布气给患者。或循经布气,或点穴布气,根据病情而定。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5、捏筋拍打按摩:是根据我国古代武术家练功习武过程中常用的点穴和古代导引按摩之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按摩疗法,其主要治疗手法是手指捏、抠、拿和拍打,刺激部位多属经脉筋腱,不同于一般的十四经穴,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四、其他按摩•其他按摩包括手、足部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等,国外还有旅游按摩、情景按摩、宠物按摩等。五、按摩手法要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要求:“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柔和:•均匀:•持久:•有力。六、手法补泻•手法是按摩治疗保健的手段,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情虚实,采取或补或泻或兴奋或抑制等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辨证治病的基本法则,也是手法治疗的基本法则。•按经络的循行方向•从经络的循行方向来说,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手法为补,逆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按血液运行方向•从血流运行的方向来看,向心性手法为补,离心性手法为泻。•按手法的刺激强度•就手法的刺激强度来讲,轻刺激的手法为补,重刺激的手法为泻。即所谓“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按手法频率的快慢•从手法操作频率的快慢来看,频率快的手法为泻,操作频率慢的手法为补。即所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按手法旋转的方向•以手法旋转的方向来说,顺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补,逆时针操作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顺转为补,逆转为泻”。•按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从手法操作时间的上来讲,操作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操作时间较短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长者为补,短者为泻”。•按手法运动的方向•从手法运动的方向来讲,向上推行的手法为补,向下推行的手法为泻。即所谓“推上为补,推下为泻”。•按手法的性质•从手法的性质上来说,旋转性的手法为补,直线推动的手法为泻。即所谓“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补泻作用的相对性•“补”和“泻”虽是相反、对立的两种作用,但又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调节阴阳,增强人体正气,,所以“补”、“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手法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相对性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应用。•综上所述:•轻为补、重为泻,•慢为补、快为泻,•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