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k認知治療法人格理論因果論心理病理沒有單一的「病因」(如生物、發展,但認知是重要因素)人格理論認知發展模式早年童年經驗基模、基本信念、及條件式信念的發展(正、負面)關鍵事件基模、基本信念、及條件式信念的活化自動化思考(不費力、不需抉擇、自然發生)情緒行為生理反應(個人與他人互動中)If…then…(如何思考世界,對人、事件、環境的重要信念、假設)含有情感、認知、行為三部分認知扭曲1.獨斷的推論(arbitraryinference)2.選擇性摘錄(selectiveabstraction)3.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4.誇大與貶低(magnificationandminimization)5.個人化(personalization)6.標籤與亂貼標籤(labelingandmislabeling)7.極端化思考(polarizedthinking)8.二分法思考(dichotomousthinking)9.災難化(catastrophizing)治療歷程目標:改變思考中的偏誤或扭曲認知治療步驟:1.教導當事人認識不適應的觀念2.進行當事人所報告事件及其反應之間的填空活動3.隔離(distancing)與去個人中心化(decentering)4.獲取可靠的結論5.改變規則治療技術—認知技巧1.排解災難法(如果…怎麼辦…)2.重新歸因法(檢視現實中的影響因素,促進現實感)3.重新界定法(將沒人關心我→我要主動接觸別人)4.排除自我中心法(利用觀察現實,改變結論)治療技術—行為技巧1.家庭作業2.假設檢定3.暴露治療4.行為預演與角色扮演5.分散注意力6.活動計畫表7.階段性的作業治療技術—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以探究負面信念,並帶來正面信念1.定義用語:有何證據支持?2.確定規則:能否以其他方式解讀此情境?3.找到證據:如果是真的,其含意是什麼?v與REBT的比較—相同1.均強調認知因素在心理失調中的基本重要性2.目標:協助當事人瞭解與解放自我挫敗的認知3.均為主動的指導的有時間限制的,即有「結構性的治療法」對Depression—診斷、治療認知三元素負向schema對自己、經驗、未來負面思考Depressionscale增加活動性:doingsomethingv.sdoingnothing產生對事件的替代觀點改變負向自我批評幽默輕鬆ㄧ下來張神奇的圖片一定要聚精會神地盯著中央的十字看,你會發現,周圍紫色的圓點漸漸淡下來,甚至消失。最後只剩下一個綠色的圓點在那裡轉!我試過絕對得真的很神奇Meichenbaum認知行為矯治修慧蘭簡介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治法簡稱CBM。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陳述如同他人的評價那樣重要,因此Meichenbaum的自我指導治療是透過認知重建的形式,改變當事人的自我陳述。假設壓力情緒是不適當思考的結果,因此讓當事人覺察並阻斷行為的內在腳本,才能發生改變。行為改變的歷程行為改變歷程由「內在語言、認知結構、行為、行為的結果」四種中介歷程交互作用產生。共有三階段:第一階段:自我觀察提高當事人對自身的敏感度,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第二階段:開始一個新的內在對話當事人學會注意自己不適當的行為後,需要改變不適當的內在對話,使新的內在對話引導出新的、適應性的行為。第三階段:學習新的方法教導當事人更有效的因應方式,並應用在生活情境中。因應技巧方案如何修正自己的「認知組合」以獲得更有效的壓力處理策略。五個步驟:1.藉著角色扮演和想像的方式,讓當事人暴露在引起焦慮的情境中。2.要求當事人評量其焦慮水準。3.教導當事人覺察壓力情境中體驗到哪些引起焦慮的認知。4.藉著重新評量自我陳述的過程,讓當事人檢視這些內在想法。5.透過再評量的歷程,讓當事人注意焦慮程度的變化。★「壓力免疫」:因應技巧方案的一種,將生理上免疫的原理運用到心理上,也就是如果可以成功地處理較小的壓力刺激,就能逐漸發展出對較大壓力刺激的耐受性。改變同一情境下的自我陳述與信念,來影響因應壓力的能力,包含以下幾個方法的整合:提供資訊、蘇格拉底式對話、認知重建、問題解決、放鬆訓練、行為演練、自我監控、自我教導、自我增強、改變外在情境…等。治療歷程階段階段一:概念期建立關係,以互動關係的脈絡為基礎,協助當事人重新理解壓力的本質,覺察自身在壓力製造中扮演的角色。階段二:獲得技巧與預演階段期提供當事人行為和認知技術以因應壓力情境,並著重直接的行動。階段三:應用與持續改變期小心地將改變從治療情境中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加以維持。諮商員的任務教導當事人瞭解認知因素在他們的困擾中所扮演的角色。訓練當事人覺察及系統地觀察自己的內言和心像(及自我監控)。以問題解決的策略作為訓練的基礎。透過認知及外顯的技術,示範正確的內言或心像。示範、預演及鼓勵當事人進行正向自我評量及因應和專注的技術。充分應用行為治療的步驟,如放鬆訓練、心像訓練、行為預演等。設計在真實情境中的行為作業。認知行為的趨勢~建構主義認知行為治療法近年來愈來愈強調主觀性及著重當事人如何詮釋自我,更甚於對客觀錯誤信念的重視,也就是建構論的核心理論:「視人類為主動創造的主體,能從他的經驗世界中擷取意義。」因此治療不單是靠治療者的指導,而是和當事人共同合作來幫助他們建構出更連貫、更具解釋性的生命故事。強調當事人自己的真實,而非駁斥他們正確或理性與否,因此建構論者的認知取向比起傳統認知行為治療取向較少結構,較多探索導向。Meichenbaum認為真實不只有一種,治療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當事人瞭解---自己如何建構真實以及如何導演自己的故事。Ellis、Beck、meichenbaum的比較EllisBeckMeichenbaum不良認知名稱非理性信念認知扭曲負向內言治療步驟1.對不良認知的辨識方法直接指明採蘇格拉底式對話以實際行為的不良影響說明2.駁斥不良認知的方法直接面質以對話讓其自行修正想法不重視此部分3.良好認知與行為養成方法不重視此部分採問題解決步驟及行為療法自我教導訓練壓力免疫訓練治療目標改變整個哲學觀改變特定認知、情緒或行為改變特定內言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