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从众、依从和服从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人也跟着打哈欠呢?——17世纪牧师学者RobertBurton2011年3月17日,北京某超市顾客排队购买食盐。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一、从众的概念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三、从众的类型四、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五、从众的动机六、从众的条件何谓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不仅意味着像他人那样行动,更意味着个体受到他人行动的影响,并且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乃至信念。你从众了吗?资格证书何谓从众?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一种直觉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于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从众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材料一:今天我们做一道作业题,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从众现象表现心理从众行为从众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1、真从众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2、权宜从众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阿希实验中的从众从众类型3、不从众(1)表不从,内心从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从众的经典研究(一)谢里夫的研究(二)阿希的经典研究谢里夫的研究实验具体程序:(1)让被试坐在暗室里(2)在被试前面一段距离处,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移动的错觉(3)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结果:(1)被试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时,各人判断的差异很大。(独立的参照系统)(2)当许多被试在暗室里一起估计时,差异变量的很小。(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在谢里夫的实验中,被试处于一种非常模糊的情境中,也许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知觉非常不确定,被试才易受他人影响。如果我们减小情境的模糊性,还会发现这种人际影响吗?阿希实验1、研究目的:在情景明确的情况下,人是否会发生从众行为。2、被试:共7名(均为大学生),其中6名是假被试,一名真被试。(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3、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卡片,分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看看A、B、C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研究所使用的卡片实验情境(1)阿希首先让他们看有标准线段的卡片,之后再看有比较线段的卡片,并进行比较判断。(2)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头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判断。(3)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此时被试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3)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1)大约1/4到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大约有15%的被试,在回答次数中平均有75%的从众行为,即每12次回答中就有9次表现出从众;(3)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是34%。(4)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33%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我们为何会从众?1、行为参照(信息性社会影响)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大多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1)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不能十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2)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3)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心理不确定性的需求,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效用。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想要获得别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2、偏离恐惧(规范性社会影响)2、偏离恐惧(规范性社会影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群体一旦形成会有相应的群体规范,并对成员产生约束,个体偏离群体会感受到群体的强大压力,遭受群体拒绝与排斥,并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3、获得接纳,形成积极人际适应1)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2)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总结:从众行为产生的四种需求或愿望(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在哪些情况下更可能发生从众?从众的条件(影响因素)(一)群体因素(二)情境因素(三)个体因素(四)教育和文化倾向(一)群体因素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群体意见不一致: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为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高个体对自我判断的信心;减小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的尽量达成一致意见。(一)群体因素3、群体规模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社会影响力理论)但这个人数有一个极限,即不超过3-4人。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阿希)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一)群体因素3、群体规模米尔格莱姆的从众实验:抬头看街对面办公大楼六层的一个窗户。助手规模为1、3、5、10、15人,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增多,5人内增加明显,超过5人,增加速度放慢。(一)群体因素(二)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难度较大的任务会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如,阿希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互相比较的线段长短之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个体就倾向于从众。(二)情境因素2、社会地位1)社会地位差异: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地位,无需从众;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能力较强、信息较多)3)地位高者有时特意通过不从众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二)情境因素3、时间因素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二)情境因素4、从众的公开性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个体的被孤立感,因此从众行为呈减少的趋势。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三)个体因素1、个性特质差异个体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从众行为是否发生。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社会赞誉要求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需要别人的良好评价,所以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2、性别差异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有结合具体任务来考察时,才显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曼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者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系数为0.58,而女性的从众率相关系数为0.89。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的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三)个体因素3、年龄差异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4、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物越了解,掌握的信息(知识经验)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就越容易从众。5、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三)个体因素(四)教育和文化倾向1、教育水平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从众行为较少。2、文化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个人身上是逐步加强的。如何正确看待从众?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从众有利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作为灾区人民,我们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感受尤为深刻.当大家都在捐款捐物,献血献爱心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受感染,而渴望自己也能为受难同胞奉献一片爱心~~在国庆阅兵式中,各方阵人员整齐如一,这种从众行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有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即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材料一材料二有助于个体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1)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进来。(2)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想一想:这类校园中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集体有什么积极影响?总结:从众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增强团体凝聚力和战斗力;遵从规范,保证秩序,提高效率。②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思维,减少烦恼等。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场合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有一个女孩发现自己穿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穿上了白色连衣裙。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妇女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传统中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这种从众是消极的,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王某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跟着几个无业青年沾上了抽烟、赌博的恶习,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认为“跟着大家赌,才有好前途。”父母教育他,他就讥笑父母“太古板,赶不上时代潮流”。终于因参与赌博和吸毒,被公安机关拘留。从众的消极影响(即危害):①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③导致违法犯罪。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大学生从众行为方式恋爱从众: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学习从众: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入党从众:为党奋斗终身!消费从众: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择业从众:“不考上研死不休”作弊从众:“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恋爱从众心理:为了寻觅知音?恋爱条件已成熟?—--不知道!管他的,看到其他同学谈恋爱,自己不甘示弱也得效访,无论结果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