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age2婚姻形式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所以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形式也经历了种种变异。我们祖先的婚姻形式大多已不为今人所知,特别是史前婚姻形式,今天就更难弄清楚了。汉字正是诞生于史前我们的先人从蒙昧走向文明之时,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上古婚姻形式的一些蛛丝马迹。Page3从“姓”、“父”看远古人的群婚习俗从“婚”、“娶”看掠夺婚俗从“姑”、“舅”看氏族互婚从“媵”、“侄”看“媵制从“嫁”看买卖婚俗Page4一、从“姓”、“父”看远古群婚习俗不管现代人感情上是否接受,从对汉字“姓”和“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确实有过一段“共产共妻”式的性自由阶段。Page5《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婚仪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Page6纳彩“纳采”为六礼之首。《礼记·昏义》曰“: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释说:“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者。”《白虎通·嫁娶篇》:“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Page7《说文·生部》:“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姓”标明人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的标记。“姓”从女从生,表明在母系氏族社会,孩子血统仅仅维系在母亲身上。《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等等,还有姓螺、娥、娄、妫的。Page8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为蛇身人首。《史记·三代世表》中记载伏羲:“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伏羲伏羲Page9后稷后稷,周的始祖,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Page10《列女传》:“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也,当尧之时,与其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以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汤兴为天子,君子谓简狄仁而有礼。《诗》曰:‘有娀方将,立子生商。’又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之谓也。”契Page11(果)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群婚习俗(因)《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别。”《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管子•君臣篇》:“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Page12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伏羲女娲图Page13戴天头土族语称“斯卒·波力嘎”,意思是“改发”,“戴头”。旧时土族女子成年礼风俗。流行于青海互助等地。女子长到15岁未订婚者,则由其父母作主,在农历除夕晚上,举行改发仪式。仪式由母亲主持,将少女发型改梳为成人发型,将少女衣服换穿成人衣服,然后砖头祷告求吉利。民间认为,该女已加入成年妇女行列,与天结拜夫妇。以后择日举行“改发”宴席,得到社会公认。从此,女子性关系可以随便,生下子女归母家,不受社会歧视。Page14原始群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任何限制的两性杂婚阶段;第二阶段:排斥了不同辈分的婚姻关系,血缘集团内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群婚”阶段;第三阶段:排斥了血亲男女间的婚姻关系的“血缘集团外群婚”阶段。必然的结果:子女难辨其父只知其母。从“女”、从“生”之“姓”的造字,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群婚习俗。思考:“姓”应产生于原始群婚的哪个阶段?Page15姓的出现并受到重视,在于标明血缘关系。《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典礼》:“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Page16后后,象人产子之形。“后”有君主之意,是母系社会的写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群婚变为专偶婚,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作为氏族首领的“后”从女子变为男子,如后羿等;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后”又从氏族首领转变为天子、诸侯,如周的始祖后稷等。可见,“后”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封建社会时期一般称帝王正妻为“后”。“前后”的“后”是“後”的简化字,在意义上与“后”没有任何关系。Page17父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父”并不专指生父,而指同族的所有男性长辈,如“父甲”、“父乙”、“三父”、“四父”、“多父”等父称皆在武丁时期的王族卜辞中出现。《诗经·毛传释》曰:“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甲骨卜辞中亦有“多母”之称,表明“母”之称亦曾不限于生母。“父”、“母”二字透示出群婚的信息:同族中长辈男女之间并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构成夫妻关系,故“父”、“母”的称谓也只能是一个集合概念。父权统治建立以后,男子为了生育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的财产,总是力图独占婚姻对象而不能容忍其他男子来染指,父权与群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互相排斥的。Page18二、从“婚”、“娶”看掠夺婚俗同现代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相悖,我们祖先对待婚姻的方式,会令现代人瞠目结舌。从“婚”、“娶”这两个字的本意看,新婚绝不是“洞房花烛”式的浪漫与温情。Page19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说文·日部》:“昏,日冥也。”《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礼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昏礼不贺”抢婚是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时出现的一种婚俗。Page20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仍实行劫夺婚的制度,“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入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清曹树翘《滇南杂志》Page21娶《说文·女部》“娶,取妇也,从女从耳,取亦声”。《说文·又部》:“取,捕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Page22娶与取得长期并存娶与取在甲骨文中就已经都出现了,但先秦文献中“娶”往往写作“取”。《礼记·杂记》:可以冠,取妻子。《诗经·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左传》:别姓而后能取。古人观念中,两个字的意义“婚娶”与“捕取”界限较为模糊,不是十分明确。抢婚习俗实际反映了母权与父权的斗争。Page23《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Page24婚、娶都是武力掠夺的行为。“婚”所反映的似乎是一种凭借夜色掩护而进行的小规模的抢婚,类似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的“偷婚”;“娶”所反映的或许是通过大规模的部落或邦国战争明火执仗地抢婚,即所谓“师婚”。抢婚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重要变革和斗争:母权与父权之争。Page25三、从“嫁”看买卖婚俗买卖婚姻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被视为不道德或非法,但一个“嫁”字为我们透示出一些把女人视为商品的一种原始婚俗。Page26妻与帑(tǎng)《左传》:“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疏:帑,妻子也。《说文》:“帑,金币所藏也。”“帑”字从“巾”,“奴”声。“巾”是一种织物,曾充当过等价物的角色,故从“巾”之字多与金钱有关,如“币(幣)”。《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帑”字的“妻”义,当是在买卖婚姻制度风行的社会背景下,由藏金之处而引申出来的一个意义。Page27嫁嫁字得名:(1)认为“嫁”与“家”有关《方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2)“嫁”得名于“贾”,嫁与贾上古音相同。《说文》:贾,市也。《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Page28四、从“姑”、“舅”看氏族互婚习俗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婚姻形式,即原始族外婚中的固定族团互婚,也就是大致甲、乙两族因互为通婚而世代相互嫁娶。近亲结婚的后果在现代已被一般人认知。从汉字“姑”、“舅”看出近亲结婚在原始的汉族先民那里是很平常的事。Page29姑(1)指父亲的姊妹。(2)媳妇对婆婆的称呼。《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3)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1)指母亲的兄弟。(2)媳妇对公公的称呼。(3)女婿对岳父的称呼。Page30后代诗歌中的反映: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某种亲属称谓总反映了某种相应的现实亲属关系。Page31在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婚姻形式,即固定族团互婚,大致就是甲、乙两族男女互为通婚对象而世代相互嫁娶。据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记载,澳洲土著人即通行这种婚姻形式,部落都划分为两个半边,他们之间互通婚姻,而在每一个半边内部则禁止通婚。互婚的婚姻形式只须延续两代,即将导致姑为婆、舅为公,或姑为岳母、舅为岳父的亲属关系。Page32媾“媾”字初形本以象征生殖的二鱼相对形象构成,是古代一种特定婚姻形式的定名。《说文》:“媾,重婚也。”段玉裁注:“重婚者,重叠交互为婚姻。”文献记载中两姓世代交互为婚之习屡见不鲜。西周时期姬、姜两姓即为世代交互婚娶;《宋书·后妃传》载,刘宋时孝武帝之姑下嫁王偃,生子名藻,生女名宪源,孝武帝娶宪源为皇后,又将自己的妹妹临川长公主许配给藻。《元史·公主表》载,持薛禅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