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篇第一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概论第二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第一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概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概念及产生与发展一、什么是商业银行?二、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三、我国银行业的变迁四、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三、我国银行业的变迁1、组建时期(1948~1952)2、高度集中时期(1953~1978)3、专业化、多样化时期(1979~1993)4、商业化改革时期(1994至今)见p5~6四、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1、实行全行风险管理战略2、业务国际化、综合化、证券化3、管理电子化、网络化4、经营再造和集约化5、树立全员营销管理的新观念1、实行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电子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也更加复杂,要保证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要树立全行的风险管理的思想,尤其是银行决策层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达成风险管理共识(2)根据银行实力,确立风险管理目标(3)制定风险管理措施(1)达成风险管理共识在研究风险管理决策时,立足于全行风险管理的高度,使全行上下都对风险管理达成共识。银行的管理者意识到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完全回避风险是不可取的。从长期看,对风险采取完全回避的方法,会破坏银行的经营基础,使银行失去客户,市场份额缩小。银行在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它应当在同风险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盈利的机会。(2)根据银行实力,确立风险管理目标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充分了解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把握整个银行所能承受的风险度。这通常可以通过测算以下指标来掌握:年预期收益、年有价证券收益(市价减去账面价值)、自有资本及出售不动产收益。这些指标既可用于反映全行经营成果,反映银行抗风险的实际能力,又可用于激励全行员工重视风险管理。因为这些指标值的变动直接与员工利益相关,其中,第三个指标还可调动起全体股东关心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3)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时,严格实行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即由最高管理层来推行和落实管理措施,使之覆盖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不留空白,并对全行各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措施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免使风险管理流于形式。2、业务国际化、综合化、证券化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在金融创新的支持下,将使商业银行业务进一步国际化、综合化、证券化。(1)业务国际化为了满足业务多元化和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西方国家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主要特征是:第一,银行业务的地域扩张和合并已经远远超越国界而走向全球,全球经济分工的细化使市场的国界日益模糊。第二,海外业务的重点不是信贷业务,而是投资银行业务和专业银行业务,如股票包销或证券全球托管业务以及通过跨国收购投资银行,进行国际化扩张和多元化发展。第三,亚太地区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角逐的热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在亚太地区建立分支机构网络,收益颇丰。因此,银行业务全球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现有客户的服务需求,它实际上也是分散地区风险、获取比较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2)业务综合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金融创新的浪潮,表现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随着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大型工商企业采用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从而使商业银行收存放贷、赚取利差的传统中介角色逐渐淡化。为保证盈利,银行在保证原有的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都设法创新业务品种,增加非利息收入(佣金和手续费)。突出表现在商业银行将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到投资银行领域,致使家庭银行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得到明显发展。相应的发展方针是:零售业务方面,加强各种代理业务、单位基金、信用卡、贸易融资等的推广,提高收费所占收入的比重;资本市场方面,大银行致力于加强财产业务,通过包销、企业融资、资产安排等服务,赚取佣金和手续费;在保险业务方面也有突破。(3)经营证券化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方式证券化,即传统的以吸收存款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逐渐为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所替代。第二,资产证券化,即银行通过将长期的贷款转化为证券的方式,向投资者出售,使其由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强的资产。如:按揭贷款证券化等。3、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当代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在管理上加速实现电子化,做到银行交易电子化、数据处理电子化、资金周转电子化、信息传递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给企业和个人银行业务带来的不少的便利,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的资金汇兑、划拨、结算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同时,发展网络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也是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4、经营再造和集约化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是国际银行业在信息化浪潮下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设计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使银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再造的途径:根据客户价值定价;业务外包、银行与客户单点接触、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5、树立全员营销管理的新观念(1)确立新客户群的观念(2)确立“整体客户满意经营”的观念(3)确立“全方位质量管理”的观念(1)确立新客户群的观念客户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已从原来的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工作重心的经营理念,银行的产品和业务流程设计都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直接目标。为此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时,需要对客户加以区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商品,由此而形成“客户群”观念。(2)确立“整体客户满意经营”的观念所谓整体客户满意经营就是要求银行将“客户满意”作为银行所提供的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能否卖出,完全取决于客户对银行所提供的一切服务的认同。银行的一切努力就是要使“客户满意”作为一种品牌,被客户所接受。对银行而言,要落实“客户满意”的经营要求,不仅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客户对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因此,一家商业银行要使客户满意,就必须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这种产品和服务更完善。(3)确立“全方位质量管理”的观念“全方位质量管理”是在银行经营环境改变和客户保护意识强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营销管理新观念。“全方位质量管理”要求银行以客户满意为中心,让银行本身、银行的每个成员和客户三者之间能充分沟通,以确保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客户的需求与期望。在实行“全方位质量管理”时,还必须重视客户本身在银行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产销过程中的双重角色的作用,即客户既是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接受者,同时又是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因此,很多银行都采用各种方式,让客户参与决策,从而使银行能更准确地把握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定位,并使客户对银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银行产品与服务的销售。第二节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经营原则一、商业银行的性质二、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与治理结构一、商业银行的设立与退出二、商业银行制度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四、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系统一、商业银行的设立与退出1、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2、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3、商业银行的退出1、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拥有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以上的资本。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3)银行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符合有关要求。2、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1)申请登记(2)金融监管当局审核(3)招募入股(4)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1)申请登记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以公司形式组织,不能以个人名义申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商业银行与其他公司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一旦开业,就将和众多客户发生货币资金的借贷关系,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商业银行必须具有充足的实力,只有以公司制形式成立的企业才能胜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个别不法分子以创立商业银行的名义,骗取他人货币财富,危害社会大众和投资者利益,也不能允许以私人名义创立银行。(2)金融监管当局审核主管部门接到申请登记后,本着竞争效率原则、安全稳健原则、适度规模原则要对此进行审核。如果金融主管部门认为符合上述原则要求,并且新设银行的业务种类及业务计划都比较适当,发起人的资历及声望也得到广泛的认可,便给予批准。在我国,设立商业银行的批准机关是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3)招募入股当申请营业登记书被核准之后,发起人应依照股份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招股。发起人要制定招股章程及营业计划书,写明发行规模、股份种类。如果是委托其他银行代发,则要写明代募行的名称等。然后由监管机构审批,待批准后进行股本招募工作。商业银行股本招募可以采取公募和私募两种形式。(4)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经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股本筹集完毕,并经验资机构验证资本规模额已达到规定要求,监管部门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凭此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至此,该商业银行成立,开始营业。3、商业银行的退出(1)接管(2)商业银行的终止(1)接管商业银行的接管,是指金融管理机关通过一定的接管组织,依据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全面控制被接管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下列两种情况发生时,监管机构可以实施接管。一是如果商业银行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时,由监管机构或其指定的其他银行接管;另一种情况是对严重违法的商业银行进行处理时,可由监管机构、存款保险机构或其指定的银行进行接管。(2)商业银行的终止即商业银行的消灭,它是指商业银行在组织上的解体和主体资格的丧失,也即从法律上消灭了其独立的人格。二、商业银行制度1、建立银行制度遵循的原则2、银行制度类型1、建立银行制度遵循的原则(1)公平竞争、效率最大化原则(2)安全、稳健原则(3)规模适度的原则(1)公平竞争、效率最大化原则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效率高的金融机构将会不断发展壮大,效率低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在竞争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金融工具将会不断增加和创新,整个行业的效率将会不断得到改善,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否则,银行业走向垄断,将会导致金融服务质次价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安全、稳健原则金融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开展竞争的同时,还必须遵循安全、稳健的原则。要防止、限制银行体系中的过度竞争,要对它们的活动给予一定的限制。否则过度的竞争,往往造成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成为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制定带有谨慎稳妥和预防性质的监管措施,防止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从而保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当然,安全稳健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银行都不倒闭。(3)规模适度的原则商业银行资本、资产规模大小,人员多少,业务范围的设定等,存在着一个适度原则。如果商业银行规模太小,单位成本就难以控制,没有竞争实力;如果商业银行规模太大,就容易形成行业集中垄断,造成权力集中,从而不利于全行业的竞争和进步。2、银行制度类型(1)单一银行制(2)分支行制(3)控股公司制(4)连锁银行制(1)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又称独家银行制或单元制,是指一种仅设立总行,业务活动完全由总行经营,不下设任何分支行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优势:防止垄断,保护中小银行;保护本地信贷资源,支持本地经济发展;自主性强,灵活性大。缺点:不利于与其他银行竞争;容易倒闭;不利于资金余缺调剂。(2)分支行制分支行制,又称总分行制,是一种设有总行同时又在总行之下设立分行的商业银行制度。有直隶型、区域型、管辖型。优势:规模效益;集聚资金能力强,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缺点:容易形成垄断;管控能力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