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下的江西产业结构调整当前,金融危机正席卷全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反应之快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江西省无疑也受到影响毋庸置疑。江西省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步伐,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金融危机下江西经济发展(一)金融危机下江西经济发展江西是一个中部内陆省份,其经济现状,主要是内地经济、实体经济、内向型经济。诚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影响,大于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大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大于对内向型经济的影响;对制造业经济的影响,大于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因而相比较而言,江西省受到的波及和影响较小。2008年,广东、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0%,上海是9%,而江西省为12.6%。这是江西省的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沿海发达地区。所以笔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江西省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一次极好机遇。(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江西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新的环境。主要表现在:⑴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产业按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需求,建立起了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生产体制,形成了全球性生产体系。目前,全球化范围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中国内地将成为制造业主要的生产基地,许多跨国公司已经把他们的亚太总部迁至中国,并把部分先进技术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因此,江西的产业如何调整,必须放到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2)沿海产业进一步升级。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长珠闽地区通过承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经过率先发展,目前已到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商务成本的上升,上述地区已开始进入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周边生产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如上海的大量资本就正沿长江流域加快向中西部推进,已经在安徽巢湖形成了新的外资集聚区。江苏以往靠低成本竞争的制造已经开始向外转移扩散。浙江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向外扩张。广东传统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珠三角地区逐渐向经济发展较慢的粤北及广东两翼地区渗透。江西作为东部和西部的连接地带,在与长珠闽的对接中,可引进长珠闽的资本,为中西部市场提供产品,使沿海产业链条得到延伸,直接深入中西部市场。(3)区域经济日趋活跃。区域经济合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今后各个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受到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的影响。江西是“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一员,从该区域看,这里既有中国唯一称得上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又有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下游的省份,由于各省区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方面差异较大、产业结构表现为多极次、多层次复合型,落差大。因此,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江西可充分利用区域内产业梯度差异,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4)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标志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向工业提供发展资源转变到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业方面的规则,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实施对农业适度保护将是财政政策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尤其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跃,并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200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9439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0:47.2:33.8,“二三一”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与非农业的就业结构为40:60,城市化率为37.1%。因此,在新的阶段,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5)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开放式的国内统一市场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今后的改革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其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扩大垄断行业的开放性,加快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这些是影响未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性宏观因素。二、江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江西产业结构的现状近年来,江西省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全面推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4618.8亿元,增长12.3%,实现连续四年的12%以上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大关,达10679元。表明江西经济继续在快速增长的通道中平稳运行。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江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9:47.3:34.8调整为17.0:50.2:32.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内部结构也逐步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得到一定的改造提高,基础产业对加工工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实现增加值1806.2亿元,增长19.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达1189.3亿元,增长22.7%,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94.5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94.8亿元,增长21.6%。与此同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结构继续改善。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繁荣活跃,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江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1.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但水平仍有待提高。以2005年为例,2005年江西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9.0%,第二产业比重为47.2%,第三产业比重为33.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仍高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仍有待提高。2.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从2005年的统计数字看,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66元,比率2.6∶1,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3.从制造业内部看,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不高。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7亿元,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有广东的5.4%、浙江的28.5%。4.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与发达地区比较,江西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就是与中部省份比较也还存在一定差距。200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仅高于河南,比最高的安徽低7.1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江西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第三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水平低、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交通通讯、金融管理、科技开发、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江西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西产业结构在不断得到优化的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江西产业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低一小一弱”。(一)产业层次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5年,江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与中部其它省份比,比湖北高2.5个百分点;比河南高1.5个百分点;比安徽高1.1个百分点。农业中,种植业和粮食比重大。2005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和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分别为44.7%和52.0%。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多数行业属于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通过区位商分析,2005年全省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主要是有色金属矿采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除医药、烟草等少数行业外,多数为初级产业。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发展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服务品种不丰富,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比重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二)产业关联度低。从工农业看,江西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产品的深加工度不够,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从工业内部看,一是由于以采掘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在发展过程中,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二是产业相对零散,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产业配套能力差,无法扩展和延伸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产业效益低。2005年,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18065元,低于全国于均水平6079元,只有全国的74.8%。效益低的原因主要是第二产业效益不高。全省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3144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796元,仅占全国的6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8698元,低于全国水平19206元。从经济效益指数看,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147.3,比全国低29.3个百分点。(四)产业规模小。2005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85家,大、中、小企业的比例是0.61:9.1:90.29,大型工业企业数比重比全国水平低0.3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只有1家,100—200亿元的只有4家。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西仅有6家企业入围。从反映规模的企业平均现价产值、企业平均实现销售收入、企业平均实现利润等主要指标看,江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产业竞争力弱。从市场占有情况看,江西工业产品在全国拥有的市场份额普遍较低,2005年,江西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为1.18%,低于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中国统计年鉴所列的34种主要工业品中,2004年江西主要工业品占全国同类产品比重超过本省人口比重的品种,只有2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0.7亿元,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有广东的5.4%、浙江的28.5%。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江西三次产业结构向高度化迈进,但只是一种虚化的高度化前文中提到江西产业结构曾一度出现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即第三产业的比重最高,好像江西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要快于中部六省的其他省份甚至于超越了全国水平,已经向高度化迈进。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江西这样一个一直以农业为主的不发达省份,产业结构要优于全国是不可思议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江西工业发展的严重落后。江西第二产业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一直低于中部六省的其他省份。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江西产业结构表面上的高度化演进,而实际上这种演进不是以农业和工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这样的演进基础是不牢的。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深层矛盾,产业结构层次低。造成江西产业结构落后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的、地理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又大力发展大西北,接着又提出振兴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而在这些优惠政策中,江西每次都没有搭到边。正是国家的些政策,加上江西的薄弱底子,江西的产业结构的发展优级化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