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书愤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中年时,陆游由朝廷任命赴前线参加抗金斗争。在政治斗争中,陆游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诵读感知一、听录音,初步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解题•书:写•愤:愤懑,悲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形象地描绘除了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观。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前两联叙事,追忆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横刀跃马的爱国志士形象。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体味诗眼,解读诗歌鉴赏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艺术手法)释字义描景象点作用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化静为动,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并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空:徒劳的,白白的。古代排行伯(孟)、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陆游: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但一直受到压制。诸葛亮: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用典明志一、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二、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三、作者自勉,当效诸葛亮之志。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包括作者哪些思想感情?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看诗眼看背景(论世)看诗人(知人)看典故诉衷情(70岁)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作业•背诵本诗。作业